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不死的衣服——让服装重生的低碳路线

       2007年全球的纺织纤维产量为7613万吨,其中来自中国的产量就有3231万吨。它们将供应给数以百万计的制衣厂和制鞋厂,生产足够全球67亿人穿的衣服和鞋袜。

      这个数字足够庞大,以至于环保设计师凯瑟琳·哈姆内特(Katherine Hamnett)在一份宣言中宣称:“制衣制鞋这些行业组成了世界最大的工业体系之一,对如今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负有很大的责任,因为在漂白和染色等等工艺的过程中,无数污染被带了出来。”

      实际上,对于人人都需要穿着的衣服来说,环保问题并不仅仅出在漂白和染色的工艺上。且不说利用石油产品衍生出来的各种化学纤维,即使一直被归在天然纤维行列内的棉花,也并不简单。要种植用来生产一件纯棉T恤衫所需的棉花,至少也会释放大约100克的化肥和农药到水、空气和土壤中。

      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它的生命周期一开始就对环境的资源进行了无情的攫取。那么,这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开始,变成面料,经历成衣制作、物流和使用,到最终降解到土壤里,这样的一生中它会消耗多少的资源,带来多少的碳排放呢?

      每个人占有衣服的碳排放量都会像年轮一样逐年增加,那么如何计算你个人拥有的“衣年轮”,日常生活中如何做才能做到减碳环保?这个专题就为你披露这些秘密。

      布环保布知道

      如果把从原料到做成面料的过程,比作一件衣服生命周期的胎儿期的话,这个胎儿所产生的碳排放将占到它一生碳排放总量的百分之六七十左右。

      每年九月到十二月,北京顺义周边棉花田的各种机械都忙碌起来。机械摘棉的机器剥离机,滚筒、钢梭、刷子和其他装置把棉铃从棉株上摘下来,一台700W剥离器工作一小时,摘棉量相当于20个工人一小时的工作量。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效率,如果电能靠煤来提供的话,按每度电产生0.788千克碳排放计算,仅仅采摘棉花这一个小时,就会产生碳排放0.5516千克。

      轧棉机将棉纤维,也就是棉花,从种子里分拣出来,新采摘的棉花顺着一根管子吸入一个塔里,在塔里烘干。干燥的棉花,在传送带上颤抖,通过一系列的滚筒和带齿的轮子去除残渣。

      从田间到北京京棉纺织集团在顺义的纺织厂,一个棉花团里50万根纤维不会减少,在农田和卡车上沾染的尘土也不会抖落,棉农陆续将它们压成重达227千克的一包,送入纺织厂,这样就完成了从棉花到纯棉成衣的第一步。从全国各地送到北京京棉纺织集团的国宝公司的棉花中,其中某一袋棉花叫海岛棉,产自中国的云南,是一种与埃及海岛棉相似的品种。这种长绒棉,色泽光亮,用它生产出来的纯棉制品不易起球。这个麻布袋子里的棉花,辗转了几个地方,甚至出国转了一圈,进厂的第一件事是开封,这个时候,袋子里的棉花只能用两个词形容—纠结、肮脏。

      纺织厂开封之后对这袋棉花做的事情非常暴力—捶打、撕扯,施暴的一方是开清棉联合机,棉花松解成0.3〜0.5克的小棉束,去除了50%〜60%的杂质,立即亮白。至此,这袋棉花完成了前期加工,进入梳棉、纺纱等正式的织造工序中。像京棉这样年吞吐量达到10万吨的纺织厂,每天要处理0.0273万吨棉花,这袋棉花仅占全天工作量的0.08%。

      2006年以后,装在麻布袋子里的棉花发生了些变化,它们的称谓前多了“有机”两个字—有机棉,脱离了农药和化学肥料,以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从种子到农产品没有污染。国宝公司开始接受有机棉的订单,明眼人都清楚,以后的纺织品原料都要朝着“环保”的方向走了。

      纤维的新道德

      过去的观念认为,天然纤维相对合成纤维已经是环保的产物了。但随着气候变暖知识的普及,“碳足迹”和“水足迹”等对生产过程环境资源消耗进行估算的方法陆续出现,人们突然发现,原来一直认为环保的天然棉花已经不适应环保的新需要了。据估算,每生产1千克棉花纤维,要耗费7000〜29000升的水。

      新的服装消费观念正在兴起。上世纪90年代打响的“道德时装”的口号开始在西方复活,在一些给衣服加上“道德”限制的人们定义下,绿色环保成为购买时装的主要考虑因素。人们要求这种时装必须在“使用公平贸易产品”、“有机产品”及 “循环再生的原材料”三项标准当中至少满足一项。这样,从穿衣服做起,环保的“政治正确”逐渐影响了面料生产者的生产路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曾一度消失的中国手工工艺莨绸奇迹般地复活。这种工艺正好要求从原料到制作,一切都得在“全天然”的环境下进行。莨绸的染料,在纺织行业的人看来挺奇怪的:这是在南方的灌木里生长,外形酷似荔浦芋头的藤本植物—薯莨。它从薯莨中榨取天然染料,需要经过反复浸泡、日晒、煮绸和淤泥涂封。河涌的淤泥的出处也很特殊,仅限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几个特定地区。这些地区的河流都是珠江的支流,河泥没受过污染,还富含铁质。不仅如此,生产莨绸的过程不允许任何机器插足。

      莨绸的做法当然值得称赞,然而,作为中国工业重要支柱的棉纺工业,要抛弃高效的机械作业简直不可想象。

      在国宝厂,高产梳棉机持续开动,淘汰掉短纤维的棉花,将长纤维平行排列,棉花变成柔软展开的绳子,这时麻布袋子里的棉花被称作纤维条,条状与当初的团簇相去甚远,纤维条经过滚筒被反复拉长,变细,最后成为粗纱。德国引进的梳棉机,一个小时之内就能解决220千克的纤维条。由团变成纱的过程中,麻袋里的棉花要见识十余种机器。

      除了棉布或者大麻这样的天然纤维织物,人造纤维或者合成纤维织物要用到的大型机械更多。这些合成聚酯纤维的原料必须从石油、天然气、煤或者农副产品中提炼,无疑又给衣服的碳排放增加了很大的一笔。

      然而除了御寒与遮羞,现代人的活动需要衣服的面料提供更多的功能。而能够提供这些功能的面料又大多是合成纤维织物。比如能将汗水迅速地转移到衣服的表面,在户外运动中大出风头,俗称“速干”的纤维面料。

      2004年的悉尼奥运会,乒乓球团体、个人赛的领奖台被中国运动员独霸,他们身穿李宁coolmax“速干”纤维的运动衣。在变成衣服前,需要经历整经机的变频器、浆纱机30kW电机的传动箱和15kW电机的减速器、喷漆织机的压缩气流,精梳、整经、浆纱等工序后,几百微米的纤维才能达到干燥的速度是纯棉5倍的竞技效果。

      如何让这些大有用途的化学纤维发挥正常的作用,又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碳排放成了各大面料生产者首先考虑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不是没有。

      莫代尔纤维在以“Cool氏家族”为代表的功能性纤维面料中,就有“环保小尖兵”称号,除了排汗和导湿方面表现不凡之外,原材料也取自天然。莫代尔纤维的原料是产自欧洲的灌木林,比如榉木等木材,将其制成木质浆液后经过专门的纺丝工艺,最终制作成形,它和棉布一样,也是一种纤维素纤维,所以也是纯正的天然纤维。


     

[1] [2] [3] [4] [5] [6] [7] [8] 
  • 相关阅读
    1. 纺织服装业,内需潜力如何释放?
      印度新冠确诊超600万,大量纺织订单转到中国
      纺织业上半年业绩已凉凉,下半年还能“像样”点吗?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4%
      中国1.7亿人就业的纺织服装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