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瞄准新兴产业
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站在一个转折点上。下一步,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将向何处去?有两股力量促使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一是长期的力量,即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另一个是短期的力量,即目前余波未平的金融风暴。中国能否在未来30年延续曾经的辉煌?如果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持续,又将做出怎样的转变?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陷入困境,因为大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和专业类的格局从上个世纪50年代便已经出现,但中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才有产业的承接。中国最早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低端生产制造商,近十几年来层次越来越高,创造的利润越来越大。但是不可否认,在国际链条中我们还是处于相对低端,可以说我们还是依靠别人在吃饭,也就是说这个链条是别人的,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环、两环,在里面创造的价值有限。
如今,这样的全球格局对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遇到的困境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出口导向型的企业率先倒下。不乏要求转型的企业,以至于如何出口转内销,没有一个包试百灵的秘方。这样的转型的确很难。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转型》,滕斌圣,2009年7月18日APEC中小企业峰会中西部论坛演讲)
中国实际上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企业的融资渠道是不畅通的。中国有个所谓“金融压制”的问题:中小企业是整个经济体发展最快的一块,提供就业,提供经济增长,但是他们融不到资。这是金融体系最糟糕的一点,是最大的一个缺点。
(《中国企业:产品和效率都需要转型》,刘劲,2009年11月《长江》)
企业如果真的要转型,那就去做一个新兴产业,也就是说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相对领先的行业,比如说做太阳能,有可能是另外一种局面。近年来,中国的太阳能产业一直走在世界前面。毛泽东说过,“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永远不可能超越”。我们现在是采用弯道超越方法,大家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我们发挥市场大、决策快的某些优势就有可能超越。还有一些特色产业,比如网游,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网游是数一数二的。史玉柱和网游没有关系,但为什么从脑白金转移到网游上面,这个就是转移特点。
其次是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我的一个学生是新疆的,他听完我的课之后就不再谈资源优势的问题。危机之后资源优势大幅度下滑,但区位优势是存在的。新疆是西部重镇,好比是中国的芝加哥。新疆有新疆的优势,如果跳出中国的范畴,将其打造成中亚地区的中心,这就是新疆的区位优势,这样开拓思路非常有好处。
另外比较适合中国企业转型的模式是从高科技进入高科技,但是进行科技化的投入是要在已经把握行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比如,吉利收购了澳大利亚一家很大的变速箱制造公司,该公司号称是在做独立变速箱方面的世界第二,所以吉利汽车自认为是很好的收获,因为价格很低,买的是有核心知识产权和技术优势的东西。短期来看没有问题,但是和世界顶尖投资巨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巴菲特投资电动汽车比亚迪,虽然技术难点有待攻克,但是代表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如果没有预见的话,购买5年、10年以后就会犯极大的错误。就像TCL买汤姆逊的电视一样,想的是把这两个放在一起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商。但后来的趋势是从传统的电视转向平板、液晶电视,如果买的不是代表趋势的企业,就叫做刻舟求剑。所以企业转型的时候要分析,要符合大趋势,不是抓个人认为的蓝海,如果这个蓝海不是代表未来的趋势就很容易变成红海和死海。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转型》,滕斌圣,2009年7月18日APEC中小企业峰会中西部论坛演讲)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