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温州制鞋等企业升级,或成中国经济样本

      赴迪拜抄底,到海南买楼,去山西炒煤……2009年中国经济GDP“保八”成功,交出满意的答卷,以温州为代表的沿海资本左冲右突,风光无限。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动作背后,他们的真实意图是升级,目前已出现竞相提高技术的局面。或许下一个中国经济的样本又出现在沿海。2010年,复苏路上中央经济将异常复杂。作为民营资本最敏感的地方,温州资本的做法可以作为重庆乃至全国的参考。温州知名经济学家马津龙教授表示,这是温商历史上的转折点。成功渡过此关,即便是外人还叫他们“炒家”,但他们已经开始向企业家迈进。

      怎么升级

      买技术 抄底海外高科技

       挖人才 主动适应洋下属

      “讨论是否升级的时候,我们几个股东吵了3天的架。”“洋知识并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我们也不一定做得好‘刘邦’。”

      技术升级,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带动产业链上一系列企业的改变。温州老板们不仅要花钱从海外买技术、挖人才,还得忍受洋下属们直来直去的性格。

      产业链集体升级

      改变并不是轻松的事。温州浦北集聚了一批中低端鞋厂,其中一家鞋厂的老板赵智透露,自己不打算升级技术,“一年才卖50多万双鞋,要花几十万升级车间,万一失败了,一年的收入都打了水漂。”说着,他指着斜对面大概300米左右的一家厂房说,“那家去年花了50万搞升级,占用的流动资金过多,后来高息举债才渡过难关。我还是守着现在的厂房,大不了去设计公司买版式。”

      赵智的担心,代表了一部分客商的想法。李代富48杯酒喝得痛快,但谈及当初的起步艰难仍深有感触。“我们几个股东,在酒店包个房间吵架,吵了三天。”李代富说,有的认为要转行,有的认为要升级,还有的主张和其他公司合并。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分月投入,逐步技改。“自己改变还不够,还涉及配套企业。”李代富说,比如说给我们做容器的配套厂商,以前可以随便找焊工,现在就不行了,必须是持有技师证的焊工,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焊接,连空气湿度都有要求。“不少配套厂商达不到这个标准,要么跟着我们技改,要么换其他厂商。”

      “牵一发而动全身。”温州重庆商会会长徐雪说,在沿海这种配套发达地区,任何一家整机生产商的技术改变,带来的将是一条产业链的变化。不仅对上游的配套厂家,对下游的销售终端也是一样。新产品面世,销售终端要重新培训销售人员,在销售渠道的建设上需要建立更宽的网络。

      管理流程更加严谨

      义乌饰品协会副会长、浙江美联工贸公司董事长张约爱表示,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后,在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上有很多的约束。比如说做发夹,一些义乌生产商以前就是请美院的学生随意设计几种型号,或是把别人卖得好的款式拿过来模仿。但现在不行,每一款发夹、每一条纹路的走向都必须要做科学的论证,看是否符合设计定律,是否经过了消费者的测试。而且在检验的时候不能依靠目测,必须用精密仪器。他举了个例子,元旦前,一家金华的企业收购了一项国外先进的服装制造技术。回来自己一试,虽说原材料一样,制造出来的衣服始终没有国外的好。他们花钱咨询国外的工程师,原来是整个流程的控制有问题,在某个裁剪的过程中,裁剪师傅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虽然裁剪的误差无法目测,但影响了衣服的整体效果。

      化解洋技术水土不服

      对于“洋玩意”的运用,一些沿海企业表示要有选择地吸收。义乌紫光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施新雨说,国外一些经验,,拿到国内不一定适应。比如说耳坠,欧美人一般比较高大,作为饰品的耳坠就要做大一点,但是这样的耳坠拿到国内销售就不适合。除此之外,还有文化上的差异。温州著名制鞋机器厂家宏业精机经理安良均表示,外国人受西方文化影响,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加班,工作上不留情面。他们有能力,但他们是比“韩信”还有性格的下属,作为沿海的老板,能否有肚量做好“刘邦”,这是他们需要面临的新课题。

      渝商动态

      选择回重庆区县寻找商机

      “重庆商人勤奋,善于钻研市场,也善于学习,虽然现在整体实力还不强,但他们能和温商很好地融合,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在温州打拼的重庆商人表示,在温州发展就如虎口拔牙,靠的全是速度。由于温州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重庆商人选择回到重庆开拓区县业务。

      回重庆区县找商机

      “我们纯粹是虎口拔牙。”温州政鑫贸易公司董事长王政说。10多年前,在广东东莞做过建筑工人的他到温州从酒水销售员一步步做起来,到后来老板转行把公司以很低的价格转让给他。

      “这次回重庆,主要是考察主城区市场,投资修建红酒咖啡庄。”王政说,他已经在老家合川投资了一个酒庄,重庆有几个区县的代理经销商正在谈,“温州那边做红酒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考虑回渝发展。”

      就在上周,有好几名在温州打拼的重庆老板回乡,有的选择了投资楼市,有的选择开办工厂。“我们也在区县考察,看可否做经济型酒店。”老家在垫江县的张智说。

      温州重庆商会会长徐雪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前后,是重庆人集中涌向温州的时候,大部分人从打工仔做到部门主管,再到职业经理人,最后自己创业。目前在温州的渝商处于整体萌芽期,个体不大,九成以上的资产还没有过亿。

      创业者配套老东家

      除了李代富这样的重庆商人主动进行技术升级外,温州一家生产水钻设备的公司负责人也是一名重庆人。在他的带领下,技术工人攻克难关,提高了制造设备的效率,一时旺销。温州当地知名企业家,楠江集团总裁林庆灯说,重庆商人勤奋,善于钻研市场机会,也善于学习,虽然现在整体实力还不强,但他们能和温商很好地融合,未来发展潜力较大,“在奥康、森达等温州大块头企业中,有不少重庆籍高管。”此外,一些才起步的创业者选择给老东家做配套。据了解,最近一年,在温州创业的重庆人主要集中在电器行业。

      宏观影响

      温商转型或成“中国模型”

      “在庞大的资本实力下,允许技术升级犯错。中国的创新性经济发展,很有可能在温州这样的沿海城市搞起来。”

      技术上的升级带来了整合。中国农业银行在温州占的市场份额最大,其市中支行行长黄益巧透露,技术升级要贷款,一家的抵押物不够,于是一些同行便整合起来搞。他透露,目前温州的几个中小钢企准备合并,好几家做鞋的中小企业,还有做箱包的,都在谈合并。“不仅如此,还吸引了不少温州客商从外地回流。”黄益巧说,一些在内地发展的温商企业,纷纷回温州设立代表处或者研发部门。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曾国平教授看得更加乐观,从改革开放起,江浙沿海的商人从鸡毛换糖开始发展,成为企业家的不少,比如李书福、南存辉、王振滔等,但大部分经济实体还属于个体经济或者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前,他们还没有完全结束仿冒仿造的局面,劳动力竞争优势让他们赚取了财富。随着这种优势的消失,如果升级,投入太大,不升级,又面临国内的克隆版竞争。正在迷茫的他们,遇上了金融危机,可以借此收购海外的品牌与技术。政府大规模的投资不可持续,必须要靠需求来拉动经济,只有新技术新产品才能挖掘新的需求,从而刺激经济发展。从这个宏观的角度看,江浙一带的技术升级、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显得特别有意义。

      曾任温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的温州本土经济专家马津龙教授表示,金融危机加速了温州的经济转型,一些企业纷纷向高技术方面转型。温州民间资本丰厚,私募基金有十多家,如果说上海是金融中心,温州可以算长三角的金融次中心,在庞大的资本实力下,允许技术升级犯错,有先进技术萌芽发展的土壤。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创新性经济发展,很有可能在温州这样的沿海城市搞起来,一旦成功,甚至可以作为模型,随着温州资本的流动推向全国。纵横商务研究所所长刘可认为,只要抓住了机遇,温州老板们完全可以借此机会摘掉“炒家”帽子,成为投资家与企业家。

     

[1] [2] 
  • 相关阅读
    1. 温州瓯海服装行业协会莅临杰克参观交流
      温州50多位服装厂老板组团参观杰克
      从开放引领走向创新引领:‘十四五’上海发展理念转型思考
      工业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顺风车,你搭上了吗?
      疫情引发服装消费和产业发展新变化,服装行业如何把握发展主动性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