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鞋材市场“零排放” 营销高手玩“低碳”

       眼前这个年轻商人,其实是个极具潜力的营销高手。

        凭借着国内第一家“零排放”专业市场的名头,白琼璟把自己和“低碳”、“碳汇”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时尚名词联系在了一起。他像个名人一样,开始接受各路媒体的采访,在镜头前侃侃而谈。

        他的事迹很简单:只是捐了2万元,用于植树造林。不过,他承诺要捐20年。可即使这样,捐款的总数也只是40万,并不起眼。

        而事情的关键是,白琼璟和他的专业市场赶了回新潮:他这不是普通的捐款,他捐出去的钱,是用来购买碳汇的。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汇指标,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

        而温州已经有多家企业作为发起人加入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并捐献巨额资金用于植树造林,并获得碳汇。

        他们购买的碳汇到底能不能作为指标出售?他们的行为是生意还是公益?本报记者前往温州实地调查。

        鞋材市场“零排放”

        37岁的白琼璟怎么看都不像是个生意人,办公室里挂满书画,连隔壁的会议室也被他搞成了书画室,桌上摊满笔墨和宣纸。

        在开发宏锦鞋材市场之前,他是个心怀壮志的村支书。不过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商人。他的鞋材市场开在著名的“温州鞋都”周围,这里聚集着温州大大小小数千家鞋革企业。

        即使是这样,白琼璟还是觉得,必须要快速提升自己的鞋材市场名气。从现在来看,这个目的至少已经初步达到了。

       在市场还没开业的时候,他就召开公司与经营户的见面会,搞了一场碳汇知识培训。就在那次培训会上,他决定市场每年捐两万吸碳零排放,做全国首家提出实现零排放的低碳专业市场。

        温州多家媒体报道了白琼璟花钱购买碳汇,从而让鞋材市场实现“零排放”的故事。

        这对于一个连试营业都还没过的市场来说,简直是一个梦幻般的开始。

        “这事情,本身是个不错的公益事业。不过,在这过程中,确实我们市场也赚了点‘名气’,这一点也是事实。”白琼璟承认,媒体的密集报道,是花再多钱也买不到的。

        他为什么关心碳汇

        那么,这个前村支书是如何把温州人习以为常的专业市场,和时髦的“碳汇”结合起来的?

        10年前,白琼璟到了温州临江镇江南村,担任村支书,此前他是另一个村的党委委员。

        江南村当时只是一个多山地的村庄。“我们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就发展大家种植杨梅。”

        几年的辛苦下来,杨梅的经济效益也慢慢显现,不过随之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零散的种植制约了村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这个时候,我就到处去找可以种植的杨梅基地。”

        白琼璟还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现温州林业局局长徐顺东,“当时就想问问他,哪里有合适的成片杨梅林基地。”

        这个时候,见多识广的徐顺东告诉了白琼璟另一个消息:种杨梅树,还可以作为碳汇林,获取另外的收益。

        白琼璟清楚地记着,那是在2008年年初的时候。

        旁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激起了白琼璟的好奇。

        白琼璟很快就搞明白了什么叫碳汇,什么是碳汇交易,并开始试图用浅显的语言来讲解给身边的人听。

        “所谓碳汇,就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简单说就是捐资造林,让自己出资培育的森林消除自己因工作、生活而排放的二氧化碳。”

        确切地讲,“碳汇”一词来源于著名的《京都议定书》。这份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而签订的全球性公约,确立了一个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

        “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