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抓住市场转暖先机 决定中国服装业未来
市场转暖后我们能否抓住先机谋求下一个飞跃,将决定我们是否真正走向服装强国 。
“两个专家委员会要成为行业发展助推力,”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说,要研究市场,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
杜钰洲是在2009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国服装协会市场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科技专家委员会换届会议上说这番话的。
他认为,金融危机之后,未来要向高发展,而不是向宽发展。“‘十二五’、‘十三五’的主要任务都将是产业升级。目标是为2020年建设服装强国目标而努力。”
而实际上,中国服装业正是伴随着几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挑战,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随之日元升值,日本低端产品出口丧失了竞争力,尽管我国当时还接不了日本的盘,但日本经济危机却为我国服装行业带来了日本企业转移而来的大量投资,带来了工业化大生产新理念。我国服装行业工业化进程也成倍加速,掀起了我国服装产业的工业化发展第一次浪潮。
尔后,1998-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行业扩张速度,但凸现出的供销矛盾却逼迫行业对未来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度思考。
2000年,全球经济走出亚洲金融危机阴影后,中国自然成为欧美产业转移首选,随后我国服装产业经历了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大呼“狼来了”的惊惧;经历了2005年配额取消,被国际社会认定为“洪水猛兽”,被排斥、受特保的尴尬。我国服装业在这八年里,走向了以对内比品牌、对外拼加工的双管齐下的第二次产业浪潮中。
而2008年来势汹汹的全球金融危机,能给中国带来第三次发展浪潮吗?
让我们再次看世界的转移,其实每次转移的并非全是生产的转移,还伴随着时尚中心和品牌的转移。
20世纪30年代,世界服装业发生了第一轮迁移,美国、意大利等新兴资本帝国形成了新的世界时尚中心。
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第二轮迁移,服装制造业开始向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转移。
第三轮迁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仍在继续,服装制造业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台湾向亚洲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内地、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等国家转移。
但是,在这次转移中,时尚寡头逐渐掌握了一个规律和原则,把价值最低端的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部分转移向经济欠发达国家,而把附加价值高的品牌创意、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订单规则、商品运输、产品零售等掌握在他们手中。
其实,我们仔细观察美国和意大利服装的发展史就会发现,相比于法国时装发展轨迹由高级时装品牌-高级成衣品牌-大众成衣品牌的顺序发展,美国、意大利则自下往上发展。
这是由当时美国、意大利文化经济背景和消费群体所决定的,也是由当时世界时尚格局所决定。相比来说,中国和美国、意大利发展的路线大体相同,也是从低端向到高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