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服装等行业出现“用工荒”不可小觑
三大原因助推“用工荒”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有远见的企业家会通过转型升级来消化薪资提升后上涨的成本,这是一种倒逼,但市场之手永远是最有效的。
长三角缺工人!珠三角缺工人!这一轮“用工荒”,究竟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经过20多年的持续输出,是否正从过剩转向紧缺?“用工荒”释放出了哪些新信号?
前所未遇的“用工荒”
“三六九往外走”,记者这两天在广州火车站看到,很多农民工背着大包小包回到广州。未到元宵节即返厂的贵阳农民工卢盛才,之前在佛山市立邦模具厂做焊工,每个月能挣2500元左右。这次老板打电话,说工资又提高了,他才过来。
“今年广东的就业形势好,很多老乡回家前就被‘预订’,一些人过节的时候就接到电话要求提前回来上班。”卢盛才兴奋地说。
在订单回升、季节性用工难、劳动力求职人数下降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珠三角近来持续“找工难”。在东莞、佛山、深圳等地出现反季节“招工潮”,但还是满足不了众多企业的“胃口”。
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遭遇的“用工荒”更是前所未遇。据不完全统计,仅浙江湖州用工缺口目前已经达到5.3万。民营经济重地台州市仅市区企业提供的岗位数就有4.5万个,而进场求职的农民工只有1.4万人,供需比为1:3。杭州市外来劳动力市场前两天更是创造了劳动力供需比的新纪录1:20。
国内制伞业龙头企业浙江红叶制伞有限公司为了能够顺利招到工人,开出了公司成立以来最优惠的招工条件:老员工每介绍一个新员工就给予600元的奖励,新员工到公司就业的第一个月就能拿到600元的“适应性补助”。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开展的关于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显示,这轮“用工荒”涉及企业的范围正在扩大,几乎蔓延到制造业、化工产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大部分企业,“有52%的企业预计今年春节后招工有困难,招工难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