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温州鞋企又一次革自己的命

     温州人做皮鞋的历史,最早可以推到南宋。不过,他们现在害怕,这个产业今后在温州会成为历史。

      一个内外交困的时期,正降临在这个占到温州工业生产总值近四分之一的产业。来自当地鞋革行业协会的数据说,去年温州皮鞋的成本继续上涨了20%,而无休无止的反倾销及国际贸易纠纷,又像一只大手在慢慢掐紧他们的喉咙。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产业。它曾遭遇过多次危机,几乎每一次都可称得上是“灭顶之灾”。不过,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温州老板们的顽强,他们在危机中,往往扮演“自我革命”的角色,他们是自己的“白衣骑士”。

      他们并没有失去信心,还宣称要让行业产值保持8%左右的增速,规划明年总产值达到900亿元。

      这个数字甚至接近了青海省去年的GDP总量,要知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卖的只是每双不到200元甚至更低价的皮鞋。

      现状:

      6000家鞋企只剩下2000家

      “中国鞋都”是个不折不扣的候鸟城。

      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在年末都潮水般地退去,在新的一年到来时,又像潮水一般涌向这里。

      这里曾经遍布了近6000家鞋革企业,几十万名工人在这里昼夜不休地生产鞋子。初春是它最热闹的时候,开工的鞭炮和越来越多的新面孔,昭示着这里的繁荣。

      不过现在,这里仅剩下2000余家企业。虽然也有新的企业成立,但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企业,成为了鞋都的“失踪者”。

      更要命的是,即使是存活的这2000多家企业,也都良莠不齐,其中有自己品牌和销售网络的只有10余家。

      “目前,中国制鞋产业已进入洗牌阶段,温州制鞋行业同样面临挑战。”温州鞋革行业秘书长谢榕芳说。

      缩影:

      一家留不住工人的小工厂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作为传统产业的鞋革行业,正在因为当地各项条件的制约,面临无法继续在温州生存的状况。

      陈刚的升海制鞋厂就是一个缩影。

      早年陈刚是温州另一家大型鞋企的销售业务员。“在这个行业里做久之后,就很自然地想自己去发展了。”

      在温州人的性格中,普遍存在“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这也是温州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小企业的一个原因。

      陈刚曾经很得意自己的选择。他在2002年时成立了升海制鞋厂,企业规模不大,注册资金也只有150万,接一些外贸订单,加工女鞋。

      在鞋都,像陈刚这样的企业,当时少说也有2000家。不过那个时候,正是温州鞋革行业的一个“黄金时期”。

      “基本上能做到全年无休,订单做不完。”陈刚回忆说。

      这个时候,陈刚想到了扩大生产规模,可要命的是,根本没有这个条件。“要地的成本太高了,而且是有钱也拿不到。”

      另一个让陈刚感到不安的是。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留不住厂里的工人了,总是在生产旺季的时候,会有工人突然不见了。

      有一天,他跑到别的企业里去打听,才知道自己给“普工”开出每月1000块的保底工资已经没有了任何竞争力。

      “我也想给工人多发点工资,可我的利润只有这么点。”

      就在陈刚还在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金融危机来了。毫无悬念地,陈刚被迫停掉了自己的小工厂。

     

[1] [2] 
  • 相关阅读
    1. 温州瓯海服装行业协会莅临杰克参观交流
      温州50多位服装厂老板组团参观杰克
      来自温州巨一集团的客人莅临杰克参观交流啦!
      企业走访随笔:对温州服装发展的思考
      一家外贸鞋企的转型突围之路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