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商机
2009年12月19日,中国服装协会内衣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换届大会在广东佛山市大沥镇召开。大会同期举办了“中国内衣行业发展论坛”,行业领导、专家学者、业内精英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在危机中寻找商机。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抓住时机 从“大国”向“强国”迈进
由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性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影响到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直接影响到服装的销售额,作为一个出口大国,中国出口数量急剧下降。
从10月份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金融在下降,但是市场份额在上升。这表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与欧美发达国家消费市场关联度还是很高的,也就是他们不可能不从中国进口。
对于国内市场应该怎么开发很重要。根据中央的大政方针,要启动内销,刺激内需。我们前一阶段时间在企业调研中与企业家座谈,取得了一些共识。
这几年,衣着类产品比例下降,主要是因为购房,而车、房都是大宗消费,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装类消费。但是,车、房的消费通常只是一次性的,而衣服则是日常消费品,价格也没有车、房那么高,因此,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买车热、买房热以后,服装类消费还是会增长的。
这样分析一下,未来的三五年,很可能会迎来一个服装消费高峰。而这两年,就是为这个高峰做准备的时期。既要看到未来的发展,又要考虑当前的需要,把我们的品牌、通路、渠道都尽快建起来。
我们第一代企业家,成功者中,勇者比智者多,但是,今后,也就是我们服装产业发展的“第二春”,这个比例也许要倒过来,智者比勇者更容易成功。
以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以后,要改一个字,把“就”改成“再”,“该出手时再出手。”因为竞争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先到先得”了。
可以说,今后的5年、10年、15年,是我们中国服装极好的发展机会。
未来的15年,通过我们12万8千家企业,1000万服装大军,从“大”向“强”推进。
“大”与“强”如何区别?怎么样来表现强国?
我们这次调研,是为“十二五”发展规划,用15年时间,圆中国服装强国之梦。
这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青岛红领集团的做法值得推荐。它的计算机库中有1700亿个数据。各种特体的数据都有,年前40万套西装,20%是单量单裁。占全部利润的58%。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标杆”。
美特斯邦威,投资5.1亿,建成6500平方米的全自动物流系统。每个商场销售每一件衣服的销售信息都可以及时地反馈到美邦总部。同时,在第一时间里,也让它的加工商、面料商知道。
为什么能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敢做到这一步?做到这一步有什么好处?
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从科技上,更要从思想上推进服装产业的升级。
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我们许多企业每年也大量引进人才,可是,许多老板过于强势,或者说过于自以为是,致使有用的人才得不到发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 “第一年是人才,第二年是蠢才,第三年是奴才。”——老板说什么是什么,成了一个高级工具。造成这种局面,责任在老板。
要借助国际级公司的力量,参与国际竞争。
杉杉2008年净资产的28%卖给日本伊藤忠,为什么这么做?伊藤忠是世界500强,有125国家的销售渠道,年销售额是2000亿美元,杉杉是国内500强,年销售额不到200亿人民币,他要花10年时间,达到1000亿人民币的销售额。
今后的5年、10年,是我们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最佳时机,谁抓住这次机会,谁就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