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急需结构性调整 减少劣质GDP的增长
珠三角鞋企呈现结构性用工荒。一方面,在产业转移及国家区域振兴政策推动下,内陆制鞋业纷纷崛起,且用工待遇相当;另一方面,也与珠三角鞋业谋求转型不无关系。 鞋企招工难现象体现了多数制鞋企业在用工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往往根据季节和订单情况决定用工数量,在淡季就会将工人辞退,不但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而且从另一方面也是劳动资源的严重浪费,试想这种模式下的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能保证么?赶订单,促产量,不可避免的导致很多劣质产品进入市场,企业效益上去了,但鞋子的质量投诉却居高不下,如当前闹的沸沸扬扬的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盲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造成了产品质量的下降,这种模式带动GDP的增长是劣质的,也是恶性的。
珠三角鞋企产业转型的同时也致使企业的用工需求向高技能人才转移,普通劳动力资源的供给不能与之对应,进而出现结构性用工荒。“推荐一名女员工进鞋厂工作,奖励300元”。珠三角某家为世界名牌运动鞋代工生产的鞋企因缺工3000人,近日不惜重金推出该项招工奖励政策。
春节过后,用工荒在珠三角的东莞、深圳、广州等地已普遍存在。最新调查显示,目前东莞开工的制鞋企业99%以上都存在缺工的情况。虽然在这一现象的背后让人们看到了经济回暖的迹象,然而,用工荒致使不少珠三角鞋企不能正常运转,眼巴巴地望着伸手就能拿到的订单却不敢接,这严重阻碍了企业在经济回暖中稳健发展的步伐。
经济回暖 劳动力未回流
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成为珠三角鞋企急于甩掉的包袱,因此,他们也就成为企业节约成本最直接的牺牲品,但经济回暖的超预期增速,却令不少珠三角鞋企着了慌。
2009年年未至今,珠三角出现了自去年8月以来的新一轮用工荒:经济回暖了,不少鞋企纷纷接到大量订单,可被辞退返乡的工人却找不回来了,甚至不少回家过春节的员工也没有再返回。而工作机会的增多,也让农民工变得“挑剔”,不轻易应聘,不少鞋企手拿多份订单却无法开工,有些企业还不得不忍痛推掉了一些送上门的订单。
由于缺工严重,深圳一家鞋企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已放宽了用人标准,45岁以内的农民工也能来工作。
“招工”如今是珠三角鞋企老板们不得不面对的最头痛的一件事。
产业转移加剧用工荒
“不可否认,经济的超预期企稳回升,造成了珠三角鞋企用工荒,但还应看到,产业转移及国家区域振兴政策的推动,使内陆地区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逐步缩小,重庆、江西、武汉等地制鞋业纷纷崛起,用工待遇也高于珠三角,这进一步加大了珠三角的劳动力缺口。”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在充分肯定区域振兴规划的大方向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其中的一些非理性因素(如重复建设、缺乏全盘统筹等),建议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规划时,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会副主任、交银施罗德副总经理谢卫在其提交的政协议案中指出。
为了应对金融海啸,并实现调结构、促民生的目的,继去年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近一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12项区域经济振兴规划,范围涉及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且还有多个区域振兴规划尚在制定之中。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陈宣庆2月1日透露,最近要研究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和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规划。
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下滑,提升内需,增加我国经济增长点,对全国各地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并有选择性地与国家的发展规划相匹配,出台一些区域振兴规划是完全正确的。事实上,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也曾有过类似的举措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规划的制定和颁布都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尽管各个文件之间存有一定的共性,但却是在考虑到国家全盘布局的同时,充分体现每个地方的特殊需要,从而避免了所有的区域规划地方化和全国规划一刀切问题的出现,体现了各地的比较优势。因此应当正视这些文件的作用,尽量减少劣质GDP的增长。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