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标准化推动行业升级
“标准是一种产业和经济的秩序。通过建立标准,标准的主宰者在标准的使用者和标准体系内部不同的游戏者之间建立一种规则和秩序。”从参与竞争的游戏者成长为制订规则的主宰者是中国各行各业的企业们的共同目标。不久前,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提出“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建设”,并重点提出要加强工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工业产品质量管理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缝制机械行业企业已经站上了世界的大舞台上,直面发达国家的知名品牌,与具备先进技术水平的国际同行同台竞技。而与此同时,我们原有的成本优势不断淡化,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偏低的劣势逐渐凸现。在世界范围内的产品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滚滚巨轮驶向我们的时刻,仅靠冷静思考和修炼内功尚不足以抵挡时代巨轮的辗轧。我国缝机行业要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必须依靠标准化进行全方位的精简、整理、整顿和整合,然后才能轻装上阵,有备而战。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标准,在过去仅仅被作为企业生产合格产品的依据。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标准之争其实就是市场之争,谁制定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谁掌握了标准,就意味着先行拿到了进入市场的入场券。因而,标准化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也是一个行业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这也是实施标准战略和实施标准化的缘由和意义所在。
2009年,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特别是标准制修订数量的大幅提升,扩大了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化工作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为深化行业标准化工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2010年,行业标准化工作将以调结构和推动技术进步为指导,全面总结“十一五”行业标准化工作,研究提出“十二五”行业标准化工作发展思路、任务和方向,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2009年 行业标准化取得重大进步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何烨在去年12月15日召开的全国缝纫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上指出,标准化工作在行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产品的发展、质量的提高,还是技术的进步、市场的规范,都离不开标准的基础性支撑和推动。
2009年,围绕行业“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年”的工作主题和2009年标委会工作计划,在协会的领导和全体委员的支持、配合下,全国缝制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复审83项行业标准
按照工信部2009年提出的“全面清理工业行业标准,对已有的进行评估、修订和完善,缺位的应抓紧制定,提出工作计划”的要求,标委会结合行业发展实际,于2009年3月制定了行业标准复审工作计划,6月在上海组织8名专家召开了行业标准复审工作初审会,对标龄5年以上(2003年及以前)和标龄10年以上(1998年及以前)的83项行业标准按行业标准复审工作要求进行了初审,7月初秘书处就行业标准复审项目初审意见向全体委员征求意见,经汇总审查和评估,决定继续有效的标准71项,其中包括修改的1项;标准的技术内容需作较大修改的,拟予以修订的标准12项。通过该项复审工作,进一步优化了行业标准结构。
编制轻工标准振兴规划项目
为贯彻落实《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关于加快行业标准制、修订的工作精神,标委会秘书处按照中轻联关于编制轻工标准振兴规划项目的要求,召开专题会议,组织有关人员根据《行业技术标准体系》、《2009-2011年行业标准制修订滚动计划》,结合行业未来3年科技发展重点,编制了《缝制机械行业标准振兴规划项目》。共包括15项标准制订任务,其中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8项,涉及基础标准5项、方法标准4项、产品标准6项。基础标准重点安排缝纫机安全要求和电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等,方法标准着重考虑产品节能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缝纫机可靠性试验方法和线张力试验方法等,产品标准结合行业产品发展趋势,侧重计划在电脑控制花样机、电脑控制混合刺绣机、自动裁剪机等方面。通过项目的实施,对于推动行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
重新报批10项行业标准
由于2008年行业标准报批的上级主管部门由原来的国家发改委改为国家工信部,为进一步强化行业标准管理工作,工信部要求对近年来已报批、未发布的行业标准,按新的申报材料要求重新进行申报报批。为此,标委会秘书处对行业涉及到的2007年7项标准和2008年3项标准开展了标准申报资料的补充、完善和重新报批工作,在各相关主起草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完善了相关报批文件,于8月底上报了中轻联。
同时,根据中轻联下达的关于认真梳理各行业自2006年(包括2006年)以来有关主管部门下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标委会秘书处按通知的有关要求,及时进行统计并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