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亏损的制衣厂
成为大泽镇第一位女厂长
个人特写
“她身材娇小,讲话柔声细语的,看上去根本就不像生意人。”来到新会区大泽镇,一提起田凤琴,有人就这样向记者介绍她。
从学徒干起
走进田凤琴制衣公司的制衣车间,只听到整齐划一的“笃笃笃”声,大家都在埋头干活。不到1.5米的个子、讲话轻声细语、总是笑眯眯的表情。听说记者要采访,田凤琴更显得不好意思。
田凤琴是大泽镇北洋村人。1976年前,她一直扎根田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种水稻,个个都是劳动力。虽然那时我的体重不到40公斤,但耕田还是没有问题。”田凤琴说。
田凤琴从小有个爱好,喜欢缝纫衣服。“那个年代,我们的衣服都是自己用家里的缝纫机做的。”田凤琴说。24岁那年,家里人看到田凤琴有缝纫的爱好,便建议她去制衣厂做工。
“那个年代,我并没有赚钱的想法,只是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很开心。”田凤琴说。凭着兴趣和爱好,田凤琴进了大泽制衣组。这是一家镇办集体企业,当时只有10多人。靠着勤奋好学和一股干劲,工作3个月后,田凤琴从学徒提升为组长。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从学徒转到组长,一般情况下,需要3年时间,而田凤琴只用了3个月。
在那个年代,田凤琴一个月收入只有十元、二十元,比种田好不了多少,但从事制衣是她的兴趣,遇到再大的难题,田凤琴也咬牙坚持下来。“我工作才3个月,技术还没有完全学好,就被提为组长,大家都不服气。我也自认技术不过关,不想做,但领导强调一定要干好。”田凤琴说,“那阵子,我整天都想哭,因为大家的技术比我好,工龄比我长,我凭什么去管人家?为了干好本职,我只好在大家下班的时候苦练技术活,每天,我都比工友迟几个小时离开岗位。通过不断地学习,我的技术终于赶上来了。我的劳动大家看在眼里。后来,没有人再说我什么。”
将“死厂”医活
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各个角落。大泽制衣组扩大经营,成为了一家大的制衣厂,员工由原来的10多人变成了70多人,田凤琴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副厂长。“我是管生产的副厂长。为了抓好大家的业务,我天天都要下车间巡查。多年的制衣经验告诉我,对于客户,衣服的质量第一,其次,货期要准。衣服做得好不好,到生产一线看看就知道。”田凤琴白天扎在车间,晚上还要和客户谈生意。
1996年,在改革浪潮冲击下,制衣厂债务累累,面临破产。为了自己,也为了全厂100多名员工的生计,她把制衣厂承包下来,成为了该镇第一位女厂长。
如何将“死厂”医活?田凤琴想尽一切办法。首先是学习。她带领员工去其他优秀的企业考察,学习别人先进的做法和技术,并投入20多万元更新厂里的设备。其次是提高员工的收入。田凤琴承包制衣厂后,员工的收入比之前每月增加了200元。在田凤琴的带领下,这家制衣厂很快扭亏为盈,生意越来越红火。
在家当“有心人”
“我有一双儿女,自己工作忙,全靠家婆帮我管,因此,不论什么时候,我对家婆总是有感激之心。”田凤琴说。上世纪80年代,厂里早上7时多开工,田凤琴6时就起床,挑水洗衣服、把家里家外都打扫一遍。晚上下班回家,又把家里打扫一遍。对于先生(先生是做小生意的),不管多忙,田凤琴下班总是先到先生的店铺里忙帮。“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要去问问,去帮帮,让他觉得,我无论什么时候都和他在一起。”田凤琴说。
每年家里人过生日,田凤琴总是不忘张罗,而自己过生日却很“低调”。“婆婆和老公过生日,田凤琴少则摆几桌、多则几十桌,让乡亲们、工友们都热热闹闹地吃一顿。轮到她自己生日时,田凤琴都不出声,很少给自己过生日。”一位村民这样告诉记者。
由于田凤琴家庭和事业两不误,她家2003年被评为新会区“十佳文明家庭”,2006年被评为“江门市十佳文明家庭”,2007年,被评为第六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历史足音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该法于2001年4月28日修改并实施。
1988年6月28日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通过《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自1988年9月1日起施行。
1980年5月13日至16日,选举产生江门市妇联第六届执行委员会。
1984年10月9日至11日,选举产生江门市妇联第七届执行委员会。
1989年10月17日至19日,选举江门市妇联第八届执行委员会;通过出席省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
1987年,制订出侨乡巾帼奖活动方案。
姐妹群像
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一批“女能人”涌现
1984年,我市组织妇女学科学、学文化,教育妇女在改革开放中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提高自身素质。
翌年,各行业均涌现一批女能人:李少媛、陈月贞各自承包堤东藤厂和外海排粉厂后,勇于改革,办好企业,两人均获“南粤巾帼奖”;市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郭振仪在治疗妇科癌瘤、腹膜外层分离剖产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被评为“侨乡女十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堤东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何秀玲在为群众服务和建设文明街道中成绩显著,被评为“侨乡女十杰”。
1985年,广大城镇职工在改革中发挥才智和特长,许多女能人走上改革的前列。阳春县水上联社编织女工林道媚,先后研制出86种以当地藤和芒为主要材料编织的日用工艺品,远销港、日、德、美等国家和地区。
本版文/ 本报记者 冯瑶君 通讯员 林秀琴
田凤琴近照 冯瑶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