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品牌的培育急需改善成长环境
我们的法律法规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能够推动并支持这些企业发展资产的法律法规,应该建立有利于支持中国无形资产
全球最大的商业杂志——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 2006年7月31日公布了2006年的全球品牌百强,可口可乐以670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再度蝉联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微软和IBM分别以569亿美元和562亿美元跟随其后。而在这份榜单中,没有一个品牌属于中国本土企业。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是出口名牌很少,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
世界品牌实验室研究发现,“国家品牌”对一个企业或产品品牌的贡献率达到了29.8%,可谓至关重要。譬如,“德国制造”这一品牌对德国经济增长做出了显著贡献。“德国制造”的商标在世界市场上绝对可以令人们趋之若鹜。国家品牌形象,意味着一旦消费者形成对一个国家产品的总体印象,他就会带着这个印象看这个国家生产的所有产品,并依据这个印象做出取舍的判断。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也曾说:“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有着同等感觉的应该还包括美国、英国、德国、韩国的首脑们。
那么,中国为什么距离品牌大国如此遥远?
以我观察,当前我国品牌培育和发展中主要存在着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从企业层面看,尚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一些企业家认为品牌是富人的盛宴,有钱人才会特别注重牌子, 赚钱的企业才会想到品牌战略,并非每个企业都需要急于去创品牌,企业只要赚钱就行。最为典型的是中国玩具行业,年出口超过80亿美元,有规模的15000家玩具企业中,真正叫得响的品牌一个也没有,由于长期做OEM,国内玩具企业一直生存在国外品牌的笼罩之下,绝大部分利润被国外赚走,缺乏自主品牌已成为国内玩具产品的最大遗憾。
从市场层面看,尚未形成适合品牌发展的竞争环境。商务部的官员称:一些地方存在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的现象,排斥外来产品和品牌,限制了品牌企业的发展空间。假冒伪劣现象屡禁不止,侵犯知识产权事件时有发生,损害了企业合法权益,挫伤了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积极性。
从社会层面看,中国民众真正的品牌意识形成的时间还不长,全社会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品牌发展的良好氛围。恒源祥在1991年决定拿出10万元在上海电视台打广告时,上海电视台广告部的领导还悄悄地到当时位于南京东路的恒源祥门店考察过,当发现恒源祥当时仅是一个两开间门面的国营小百货店时,他们觉得恒源祥的举动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当时上海电视台广告部主任月工资只有45元,奖金也只有5元。他们的疑问是:一个小小的门市部“如此大的气派”,拿出10万元做品牌广告,有没有必要?当然,今天上海电视台已经成为上海乃至中国品牌的重要扶持者。但是在15年前,品牌意识在他们的脑海里还刚刚萌芽。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家已经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品牌正在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像海尔(Haier)、联想(Lenovo) 、央视(CCTV)、长虹(Chang Hong) 、中国移动(China Mobile)等。当然要进入世界品牌百强还要假以时日,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对于中国品牌的崛起,世界品牌实验室专家组成员、世界经理人首席执行官丁海森先生毫不讳言:“展望未来50年,中国品牌一定能和美国品牌共同排列在世界品牌强国第一阵营”。我相信丁海森先生这句话不是恭维话。有所作为的恒源祥肯定会在未来的50年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丁先生所言非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