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论坛生产思想的地方
15年前,曾经泱泱“服装制造大国”的名头,一旦从“声誉”转变为“包袱”,就越发压得国内无数服装人喘不上气来。
“制造体质”下,市场里“打拼”多年的老品牌服装,日渐显出单薄疲态。而新生品牌也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寻觅维系生存的养分。
CHIC的诞生,意味着“打造中国服装品牌时代”的呼声已经响起,尤其是1995年,服装界喊起“打造中国的国际名牌”之后,“时装产业”的雏形被喊了出来。1996年,世界服装名牌论坛的诞生,以历史的角度看,很像临危受命,把品牌经营需要的能量和养分,公开且集中地摆在一个平台上,让“服装品牌们”终于找到了组织和生命源泉。
2003年,世界服装名牌论坛更名为中国服装论坛,一个名字的改变,同样包含了很多意义,改名为“中国服装论坛”是一种理性回归。
另一种说法或许更值得思索:一个举办了6年,俨然已成为服装界最高级别的专业论坛,被正式冠以“中国服装”的名称,是否意味着“中国服装”终于不再遮遮掩掩,可以正大光明地登上大雅之堂了?
2010年,当年的问题早已找到了答案,从2003年至今,改了名字的中国服装论坛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实现那个最大畅想——打造“世界名牌”的中国“芯”。
最可口的“奶酪”等着你拿走
1996年,“世界服装名牌论坛”的诞生,让当时那些“新老”服装经营者们,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摆满“奶酪”的大平台。
在当时相对“饥饿”的服装市场环境下,那些“奶酪”俨然就是发展生命体质必须补充的营养品,芳香四溢的味道,将头脑与“嗅觉”相当灵敏的经营者们聚到了一起。
尤其是1997年,一块叫“CI”的奶酪,是将中国时尚品牌彻底“时尚”起来的重要标志。“服装企业CI策划与包装”作为论坛主题,通过论坛集各领域CI文化导入成功案例分析,让所有与会的服装品牌经营者认真思索“我是谁?”并在脑中逐渐形成清晰的答案:“这就是我”。
当经营者开始为品牌塑造“我”的概念时,中国服装品牌也就真正完成了从“作坊”到企业的蜕变,而创造品牌的人也从容跨入“企业家”的行业。
如今,和许多成功的服装企业家探讨时,关于“企业家”的概念,大家越来越深刻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企业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对于品牌、对于个人,甚至对社会对国家对全世界,企业家既是基石,又是顶梁柱;既创造了“风景”,本身也在“风景”之中。
所以,企业家们的话题往往会回到1998年,那年的论坛主题叫做“企业、企业家与企业管理”。按着企业家们的话说:没有当年论坛上树立了“服装企业家”的形象,并以“企业家”的姿态探讨“企业与企业管理”的深层次课题,全社会对“服装企业”和“服装企业家”的认知度,不知要晚到什么时候。
把CI这块“奶酪”放到论坛大平台上让参会经营者分享,随之,“服装企业家”的形象在论坛上被树立并放大。当企业家们挺了腰板认定自我时,论坛上的“奶酪”就不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服装企业家与论坛各方精英学者,可以站在同一个高度,为中国时尚产业的未来,做出诱惑力十足的“服装奶酪”。
作为中国服装论坛的专业主持,王军(右)已经成为本土服装品牌企业们追捧的业内王牌主持。
最现实的主张把内部做好
要把“服装奶酪”做成世界精品,首先要征服国内的市场认知度、社会高度和行业地位。在21世纪承上启下的2年里,“世界服装名牌论坛”把精力集中在“内部事务”的建设与完善上。
1999年和2000年,论坛在2年时间里,邀请包括美国 PLAYBOY集团总裁克里斯蒂?哈芙纳(Ms.Christie Hefner),法国流行协会主席奥利佛?纪勒民(Mr.Olivier Guillemin),法国女装协会主席CERARD ROUDINE,及美国联合百货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r.Michael Steinberg等世界同行,与众多服装企业家共同就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品牌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探讨。
“服装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营决策”作为1999年论坛主题,是中国服装企业家,站在专业论坛的高端平台上,为企业持续能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最系统扎实的管理与经营体系,论坛将服装流行趋势与产销关系的未来构架,融入到服企发展当中,通过消费趋势、设计理念、经营决策和发展规划等议题,事实上,是对企业发展从设计前沿到营销终端,做了一次全方位的梳理,放开了企业家们的战略眼光,对日后中国服装设计文化及终端服务等关乎品牌命脉的“服装分领域”的个性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从1996年到1999年的论坛,是帮助及推动中国服装企业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那么,当进入世界时尚资讯以“网络速度”覆盖全球,及中国经济全面腾飞的21世纪,中国服装产业被时代送到了十字路口,下一步走对了,机遇无限,走错了,处处荆棘。
于是,中国服装领域内最高级别的专业论坛,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站在高处“选择”路径的义务。2000年的主题“生存与发展、变革与创新”,尽管还是号召服企静下心来,继续完善并拓宽内部构造,但其眼光已明显窥视着国际时尚领域的诸多动态,在此基础上,号召服企建设各种管理经营机制,以求敞开世界大门后,能在快速适应中从容变革与创新。
因此,本届论坛与美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及台湾机构、专家、学者合作,将世界上最新、最全面的观点带给与会者。如品牌建设中高科技应用,人才培育,网络时代适应能力及销售通路的管理与控制等。
值得一提的是,从1999年开始,论坛的会址转入北京昆仑饭店举行,搬址只有一个原因,参会人数逐年剧增,原会址已无法承担。
从2000年起,在企业家们强烈需求下,论坛开始设置更为细密周到,专业性更强,主题辐射范围更广的“多板块构架”。2000年已设置了包括精英对话、市长论坛、企业家充电平台及WTO与世贸组织的权威讲述等四个板块,在专家、学者与听众之间展开互动式的研讨。
站在WTO的山岗上走自己的路
中国在2002年加入WTO,对于中国服装人来说,产生及延续下来的各种情绪相当复杂。入市前夕是新奇和兴奋,一个半封闭的时尚产业,在走出“低门槛”跨进“高门槛”之后,已经迅速调整状态打开了市场。中国入世的临近,又让服装人们已更宽广的目光,看到了“外空中”如繁星般闪烁的机遇。
2001年,即中国入世前一年,中国服装论坛的主题自然是与“迎接”有关的。究竟以什么样的心态迎接?迎接后又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事?论坛主题设定为“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服装”探讨的,正是关于“迎接”前后的心态问题。
即将入世,意味着中国服装企业要接受世界范围内的考验,加入国际竞争前的战略准备,是中国服装论坛在这一年里最现实的课题。
在2天的论坛上,被邀请来的美国、法国服装设计界专家与新加坡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等海外经济、时装界人士与中国服装一线品牌企业家一起,从很多细节着手予以梳理,包括建立知识型的管理模式,塑造并强化企业文化,加快人才培养策略,加快认知并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稳定及客观的心态,在WTO的山岗上,走好自己的路。
正因为2001年初的论坛关于战略准备的探讨和梳理,领军企业家们经过近一年时间消化、调整和建设,待到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时,服装人的心态已经不再盲目乐观或无端悲观,因为在做战略准备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了发展中的诸多瓶颈,也及时感触到了“竞争”将面临的激烈程度。
“职业经理人与服装品牌的国际化竞争”正是在这种“普遍反映”中突起的战略性课题,中国服装企业进入国际一体化竞争,面对国际时尚产业成熟而高端结构体系,企业家们终于意识到,要在中国时尚业的前头加上“国际”字样,就不能只让自己处在高端位置上,作为“名牌战略”的技术保障,“职业经理人”的培育与崛起,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WTO意味着信息网络的开放,品牌间合作渠道的开放,后方市场同样在开放,各类洋品牌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在入世之初已见端倪,因而,“面对国际化竞争”在这个时候,不是空泛的题目,而是以论坛的感召力,再一次给中国品牌打好预防针。
那一年论坛请来美国人福勒(美国服装界三位杰出国内贡献女性之一),以及法国、意大利当红设计师、打板师,还有来自意大利的服装品牌营销专家贵都?芒土拉,从设计前沿到品牌终端,国际服装人所带来的,是来自顶级时尚领域内的一手资料,并站在世界竞争舞台上,以欧美时尚人的眼界和经验,为入世后中国品牌的国际化竞争提供更宽泛的思路。
“职业经理人”的培育是个长期工程,需要整个行业从教育、观念、管理体系的更新完善等各个方面入手,论坛把“职业经理人”提出来,是服装企业搭建国际化人才架构的起点,直到今天,服装界“职业经理人”的培育还在努力之中。
而国际化竞争的激烈程度,在这届论坛之后的几年里已越发显现出来,虽然这期间市场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洋品牌鱼目混珠,消费意识崇洋媚外,假洋鬼子“折”乱市场等等,但中国原创品牌的创造和发展,却始终如论坛上所呼吁的:在山岗之上,走着自己的路。
体验经济来临跨入终端时代
中国入世对中国服装业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除了那些经常见诸报端的“国际竞争”、“中国创造”、“跨入世界舞台”之大框架外,企业家们开始意识到市场、渠道、终端的建设是品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并开始为营造终端文化聚到一起探索研究、寻找思路,这是不是世界眼光的开拓而带来的良性发展态势?答案是肯定的。
2003年,“中国服装论坛”上,国际顶级营销大师。在美国《福布斯》所排名的美国经理主管人员教练中名列第一的杰?亚伯拉罕登上演讲台时,场内气氛异常热烈,因为,这年的主题是“品牌经营。”
从最初吃营养“奶酪”跨入企业的高门槛,服装企业家以主人翁的身份制定并完善企业管理与文化建设等内部构架,到敞开世界大门,迎来一批批国际时尚前端的“角斗士”,促使中国服装品牌必须以国际时尚游戏规则来要求自我,一直到这个时候,大家坐在一起深刻研究关于“品牌经营”的课题,可以说,中国品牌已经进入了从前沿到终端一条产业链全方位的系统打造和建设中。
这一年,论坛主办方开始在论坛前期对国内知名服装企业家就服装产业发展现状结合论坛主题进行采访,一直持续至今。这就是中国服装论坛秘书长王军经常提起的“飞行采访”。
深入企业中接触企业家的思想,了解他们的需求,采纳他们的建议,“飞行采访”是近距离了解“民声”最好的方式。
论坛是个服务平台,无论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只有深入到所服务的群体当中去,才能拿回来最鲜活的资讯,或者是最纠结的疑难病症。
此届共同探讨“品牌经营”的,除了世界知名的营销大师,还包括来自法国的时尚前沿人士,以及著名的战略专家,这样的嘉宾结构,也是经过论坛主办方认真考虑过的,站在“品牌经营”的角度上,不是以经营论经营,品牌经营是从创意、开发到终端,构成完整产业链的终极表现方式。
因此,这届论坛围绕主题的核心话题,从国际服装价值理念的变化开始说起,包括既有品牌经验的分析,国际服装产业走势与中国企业市场战略到企业家与企业发展的问题,事实上就是从国际化的思维方式,说到品牌管理、产品定位、产品结构策略等实质问题,再说到企业家建立终端模式的必要性等。
看上去是把8年来的所有话题重新说了一遍,但却是站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市场格局和不同的竞争环境上。也就是说,企业发展乃至产业发展,永远都离不开产业链上翻来覆去被提及的这些环节,在建立起最基本的框架和模式后,人们所要做的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