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市场原料人才丧失:重庆服装东山再起

         产值一度位列全国五强,出口38个国家和地区,而今在本地的市场份额还不足5%

        “渝派服装,我就知道天派、树王、段记,别的不清楚。”提起本地品牌服装,近日,正在解放碑新世纪商场选购服装的市民周女士表示。

        该商场几层楼的服装销售区,本地服装品牌仅占据不足10个摊位,最大的一个摊位,经营面积也不超过15平方米。

        环顾周边商场,也鲜有重庆服装品牌。

        从重庆产“凤凰”、“九龙”一度享誉全国,跨出国门,到而今在商场内难觅本地服装品牌踪影,重庆服装为何会由盛转衰?

        最辉煌时,重庆服装曾出口到38个国家和地区

        “如果重庆服装业的发展轨迹是抛物线的话,上世纪80年代末就是这个抛物线的顶点。这之后,重庆的服装业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谈起重庆服装业近20年的情况,重庆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尚福这样总结。

        重庆服装业发展并达到巅峰,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当时,重庆服装主供出口。

        从1970年到1990年,重庆服装曾出口到38个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鼎盛时期,年产值达到了2亿多元,出口创汇超过2000多万美元,曾经一度位列全国五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重庆产“凤凰”、“九龙”等一大批服装走向了全国,跨出了国门。

        然而,辉煌之后是落寞。

        “现在,不管是男装还是女装,重庆本地产品牌的占比都不到5%。”提起重庆服装如今在商场的状况,解放碑新世纪商场服饰销售主管李明珠如是回答。

        记者先后走访了重百、太平洋百货等多家大型商场,得到的回答均是“本地服装品牌在商场的占比不超过5%”,就连重庆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朝天门市场,本地产服装品牌也仅占50%左右的份额。在各大商场销售人员的口中,“一线品牌是耐克、阿迪达斯之类,利润高;二线品牌是雅戈尔、七匹狼之流,名气大,好销;重庆品牌服装只能算‘三线品牌’,有点名气,但销量不行。”

        来自市经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3800多家本土服装企业中,仅有300家左右年产值超过500万元,其余都是中小型服装作坊。去年,重庆服装业年产值150亿元,还不到深圳的1/8。

        “20年时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服装生产总量由原来的五成不到,升至了九成以上;整个西部服装在全国仅剩下了不足5%的市场份额。”陈尚福说。

        市场、原料、人才优势逐渐丧失,重庆沦为服装输入大市

        重庆,从一个服装外输大市沦落成为服装输入大市。

        在段记西服董事长段庆红眼里,最辉煌时期,渝企主要依赖大型国企订单和国外品牌企业的贴牌生产。由于缺乏品牌,国内订单利润低,国外订单80%利润被国外品牌攫取,当时重庆服装业表面看似风光,实际却充满隐忧。

        上世纪90年代,沿海地区加大开放,订单大量转向沿海。伴随订单同时丢失的,还有企业的生命线———原料。

        “如今的中高档服饰面料,甚至纽扣这样的小配件,全都来自沿海地区。”天派服饰董事长曹毅有些无奈。

        原来,受本地大量服装企业没落的冲击,90年代后,重庆的服装面料、纽扣等服装生产配套企业也纷纷倒闭,少数活下来的只能靠为沿海面料企业生产坯布苟延残喘,原料逐渐掌握在了沿海厂商手中。

[1] [2] 
  • 相关阅读
    1. 市场去库存显著 越南难成下一个“世界工厂”
      纺织品出口增长 服装市场需求释放
      上海市场监管局网售童装不合格率近三成
      ​​见证品牌力量 | IMB海外市场实现稳定增长
      服装市场:应时而变,赋予专业市场“新价值”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