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鞋企使“中国制造”失去话语权
近日,关于中国游客在异国购买奢侈品、中高档品牌服装、名牌运动鞋中众多“中国制造”,但是国内国外的价格却相差甚多的消息引起了网友的高度关注。
消息中指出:“一双耐克运动鞋,在美国售价32.99美元(约合人民币224元),出口转港回内地,身价大涨至668元人民币……”
“中国制造”缘何国内外身价如此不同?中国鞋企没有话语权,国际鞋企垄断中国市场等多种原因缔造了这一结果。
代工鞋厂处产业链最低端 无话语权
中国是世界工厂,由中国代工的众多高端商品贴上品牌标签销往全球。而处于产业链末端,代工鞋企一向靠“大规模、低成本、低利润”模式生存。
曾做过代工的企业称,他们只赚到了代工的钱,且利润非常微薄。在金融危机后,订单还大幅度消减,使得企业都难以生存。在去年,为了缩短供应链,耐克一种款式的运动鞋的销售期减少到8~9个月,较以往少了一半以上。由每半个月下一次订单,变成每星期下一次订单;鞋型的生命周期由以往的5~6个月缩短到3个月左右。因此逼迫代工厂必须缩短生产流程。为了减少成本,耐克方面关闭自有工厂并且停止向多家工厂下发订单。
奢侈品在中国代工,品牌及市场都属于跨过公司,代工鞋企只能被动接受,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鞋业巨头垄断市场 高定价权
洋品牌是外国的,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上。定价权也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上。
中国商品在国外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凭借着价格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上倍受欢迎,但仅仅利用低廉的价格来抢占市场,是无法实现鞋企长远持续发展的。而在国内,市场竞争不足,国内的品牌没有跟进,让为数不多的几个国际品牌垄断了市场。在中国的国际运动品牌,基本只有耐克、阿迪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市场遭到垄断品牌就占有很大优势,拥有很高的定价权。
虽然近几年中国市场出现了很多较强势的品牌,但还没有打破国外鞋企巨头垄断市场的格局。在中国市场的争夺当中,李宁的国内销售额在2009年首次超过阿迪达斯,坐上了仅次于耐克的“第二把交椅”。李宁在去年分店达7249间,净增长1004间,特许经销及直接经营分别占6854间及395间,按年增长分别15.5%及27.4%。截至去年底,安踏及361度全国销售点分别为6600及6693间,两公司今年计划增至8100及7500个分销点。但是,查看中国鞋企的分店位置基本都占据的是中国的二三线城市,与鞋企巨头基本没有正面冲突,致使在一线城市,还都是国际鞋企巨头的天下。
不能与国际鞋企分庭抗争的终结原因还是品牌实力不够,中国鞋企还需要不断发展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及美誉度等来增强分庭抗争的能力。
品牌以质量取胜,品牌常附有文化,情感内涵,所以品牌给产品增加了附加值。同时,品牌有一定的信任度、追随度,企业可以为品牌制定相对较高的价格,获得较高的利润。品牌中的知名品牌在这一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如耐克运动鞋,比同等的李宁运动鞋、安踏运动鞋高出几百元。在国际上有些著名品牌在利润出算出因品牌而产生的利润,由此可见品牌特别是名牌给企业带来的较大的收益,而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已为人们的认可。
中国鞋企要尽快发展自己的品牌争夺话语权。打破国际鞋企带来的市场垄断格局,占据中国市场并逐渐渗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