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关税下遍地黄金?——东盟地区各国缝制设备出口市场纵览
2010年1月1日,涵盖19亿人口、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亿美元贸易额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东盟零关税时代的帷幕也随之拉开。
除了到东南亚旅游更方便外,自贸区的成立对于国内缝机企业而言,意味着新的赢利空间。在欧美市场复苏缓慢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内缝企将目光转向东盟市场。那么,东盟地区所有国家都适合国内缝企开拓吗?
“零关税”的诱惑 出口困境下的新机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英文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10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自2010新年伊始,中国与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6个东盟成员国间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目前9.8%降至0.1%,上述东盟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至0.6%。而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4个东盟新成员国也将在2015年对90%的中国产品实现零关税的目标。
随着“零关税”优惠政策的实施,企业今后每年出口到东盟的产品可以少交百分之十几的出口税和百分之二、三十的进口关税。
同时,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长55%,对东盟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分别达到0.9%(约合54亿美元)和0.3%(约合22亿美元),将为中国和东盟商界创造无限商机和广阔前景。
如此诱惑,谁能抵挡?面对这一利好商机,大批国内缝机企业摩拳擦掌准备分享零关税的“红利”。
出口困境下的新机遇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下,各国缝制机械需求大幅锐减,我国缝制机械出口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呈现出大幅下滑趋势,降幅普遍达30%以上。虽然多家国际权威机构均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呈现出复苏态势,然而欧美市场的复苏步伐缓慢,那么占据了我国缝机总产量一半以上的产品出口将何去何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让国内缝企看到了希望。
一直以来,东盟都是我国缝制机械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我国对其年出口缝制机械产品金额约1.3亿美元,占出口全世界总金额的10%以上,其中,主要出口至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
从出口国家来看,我国对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每年的出口量均达上千万美元。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亦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然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由于关税宽范围大幅度减免,双方进出口商品价格会随之下降,国产缝制机械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将会明显提升,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其次,根据双方签署的《投资协议》,互相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等,将大大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有利于企业在自贸区内互设纺织服装等生产基地,从而进一步提升对缝制机械产品的需求。
正是这一系列的利好,使东盟成为国内缝企在出口困境下的新机遇。
掘金东盟“因国而异”
虽同为东盟成员国,但每个国家的贸易状况和对缝制机械的需求各不相同:
新加坡:无可替代的转口优势
新加坡是国际贸易中心之一,亦是我国缝制机械产品出口的主要转口市场之一。新加坡贸易环境稳定,它提供金融、保险和物流服务给予附近整个地区或亚洲国家。新加坡商人有着长期国际市场营销经验和渠道,信誉良好,通过与新加坡企业的合作,可将我国产品带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我国各类缝制机械产品通过新加坡转口至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甚至欧美。
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新加坡转口的缝机企业大多为日资企业,国内民企尚未充分挖掘新加坡的贸易资源。
印度尼西亚:服装内需拉动缝机需求
印度尼西亚纺织协会秘书长Ernovian G
Ismy近日表示:“印尼国内纺织服装需求量达到了54亿美元,增长了15%-20%。”国内服装需求的提升,拉动了服装产业发展。同时,印度尼西亚政府也为当地纺织服装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便利条件,如免税期等,以支持本国的服装业发展。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印度尼西亚对缝制机械产品的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