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鞋业品牌走出“国门”的艰辛之路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诸多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作为出口企业受冲击最大,同时受国际市场的排挤,中国鞋业出口一直是困难重重。去年,“国际化”几乎是除“上市”、“洋退民进”之外中国鞋行业最闪耀的词汇。随着国内鞋企实力的不断壮大以及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一些高瞻远瞩的名企早已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本土以外的海外市场,想凭借着自己在国内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以及竞争力等优势,风风光光地走出国门。

        诚然,国际化战略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海外发展空间,以此有助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品牌的竞争力。在竞争愈演愈烈的鞋业市场,品牌鞋企需要挖掘出更多的市场生存机会,通过持续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确立自身的市场地位。而只拥有国内市场的份额显然已经满足不了品牌鞋企逐渐膨胀的发展欲望,“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成了许多鞋企创收更高利润的首选便捷途径。尽管有一些企业已经从中获得利益,但也有不少企业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国际化战略的失败可能致使企业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从而失去了征服国际市场的信心。探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企业实力不够强大,或者没有能够因地制宜地制定策略,还有些时候则是因为执行这些战略的难度远远超出了预期。

        中国体育运动品牌的龙头老大,李宁,早在1999年,就提出国际化发展战略,当年即组团参加了ISPO体育用品博览会,准备征战欧洲市场。到2004年,李宁产品已在23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在最新公布的李宁2009年年报中,李宁以83.87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远远超过阿迪达斯在大中国区的销售额。然而,仔细剖析相关数据却发现,李宁国内销售额占公司销售总额的99%,而海外市场仅占到总销售额的1%。这个尴尬的数据说明了李宁在国际市场的弱势。

     

    国内鞋企国际化进程并不顺利

       中国相对发达国家相对落后,因此作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品牌,不管你在本国是如何金光闪耀,对于发达国家挑剔的消费者来说,这个品牌只能被当成一个新产品看待,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在品牌的选择上相对比较理性,偏好度比较强。他们会对国内鞋企贴上一个不是很光彩的“中国制造”的标签


     

[1] [2] 
  • 相关阅读
    1. 印度新冠确诊超600万,大量纺织订单转到中国
      阮积祥出席2020中国绿公司年会并演讲
      中国1.7亿人就业的纺织服装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内循环时代,670万中国工厂的三种活法
      市场去库存显著 越南难成下一个“世界工厂”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