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强国:梦想还是现实?
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2009年,服装行业大企业效益明显回升,企业平均利润大幅上升了26.77%,人均利润则上升了19.70%。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服装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向以价值创新为核心的方式。只有这样,由“服装大国”迈进“服装强国”的梦想才可能变成现实。而这也是中国服装协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全国服装行业工作会议召开的重要背景之一。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表示,中国服装协会正在加紧制定未来5——15年《中国服装强国纲要》,为国家“十二五”规划做准备。
既然如此,那么中国的服装行业现状如何?其未来的发展态势将怎样?在向服装强国挺进的过程中,行业、企业又应该做什么呢?
直面五大考验
在逐渐抽身金融危机带来的阴霾后,2009年中国服装业整体发展态势向好,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很多企业则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发展,内需对整个行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另一方面,我国外需仍然存在乏力现象。同时受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用工难等因素带来的影响,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量降+稳定
全年服装总产量下降,“长三角”、“珠三角”产量稳定,内陆部分省份发展势头良好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37.50亿件,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6.94%。
2009年,全行业完成服装总产量为400亿件,增幅为–13.04%。其中,机织服装为138亿件,比2008年下降10.97%;针织服装262亿件,比2008年下降14.10%。2009年,我国服装产量前五名仍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和福建五省,其基本生产格局未见根本性变化。其中,福建省产量同比增幅最大,为15.17%;其次是山东,同比增长8.62%;而广东、浙江、江苏三省产量则与2008年基本持平。现实表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生产规模已近稳定,沿海地区开始进行产业重新定位,新定位的确定将指引和推动产业梯度转移进程。
江西、湖北、河北、辽宁、河南、安徽的生产均现良好势头。据统计,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产量增幅各达29.96%和21.16%。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几年内,新的内贸、内销品牌加工基地将在这些省份中产生。
集聚+提升
产业资源进一步向大企业、优势企业集聚,行业利润水平提升
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去年行业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承接二三手外销订单企业关停现象较严重,有限的外销订单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国内市场的品牌集中度也进一步提高,二三线城市市场发展为优势品牌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却更压缩了小品牌、新品牌的生存空间。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数据反映了大企业、优势企业生存状态趋于好转,但不能反映出更大量的规模以下企业的生存窘境。
2009年,我国服装行业效益逆势而涨。行业利润总额、企业平均利润总额、人均利润分别实现21.31%、26.77%和19.70%的增长,行业利润率同比增长5.93个百分点,企业成本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缩减+增加
行业投资行为更加审慎,目标更为明确,更加专注主业
去年1~11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投资同比提高15.17%,增速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7个百分点。整个行业投资呈现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缩小的特征。
外商、港澳台地区投资呈下降趋势。外资对服装行业实体投资的缩减意味着外商将逐渐退出服装加工领域,外商在我国服装产业链中的角色和作用面临转型。业内分析人士表明,金融危机对行业经济成分构成进行了一次“洗牌”,以谋求即期效益为目的而不注重企业在我国长期发展、不关心国内行业发展进步的企业纷纷主动退出,留存下来的企业则多为植根性强、社会责任意识强、有较强发展基础和发展后劲的企业。同时,内资投资占比明显提高,占总投资的83.16%。
值得一提的是,中部地区逐渐成为投资热门地区,实际完成投资额亦逐步向东部地区靠近。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