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服装强国法则之一:市场聚焦力
以消费者为核心,市场细分的时代来了
其实,“海外市场消费泡沫正在减少,”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说,价位从中高端向中低端下滑,理性消费趋势正在回归。
因此,我们去关注消费结构调整下的“有效需求”变化,提供更具优秀设计、合理品质、相对低廉价格的“大众型品牌”。
而未来15年内,我国人口仍将呈上升趋势、国民收入水平仍将持续增长、农村城镇化将进一步加速。随着住房、社会保障等得到合理解决,衣着消费需求潜力极有可能极大释放。
比如,2008年,中国社会零售总额历史性突破10万亿,衣着类突破8000亿,比2005年提高了50%以上。
而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重要亮点是加速农村城镇化步伐,缩小城乡生活的差距。休闲品牌和运动休闲品牌将率先打开农村市场的大门。
而市场细分开始向纵深发展,从产品品类、档次、功能、营销模式,到服务人群分类、服务区域分割等各方面更加细分。
如礼服,我国消费者尚未形成着礼服出席特定场合的习惯,多数人使用套装代替礼服。礼服不仅仅在婚礼中使用,音乐会、酒会、时尚派对等场合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着装要求。
如运动健身将成为未来“新贵族”、“新中产阶级”、正在步入社会的“新一代”主要生活组成部分,并且会产生更多更新的运动项目,如远足、宿营、登山等,由此会出现更专业细分的市场。
再比如,首饰、鞋帽、箱包等服饰配件一并纳入服装配饰范畴。服装搭配饰品将逐渐成为日常衣着打扮的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话语权强不强是消费所决定的,不是生产所决定的,也不是流通所决定的,”华孚控股董事长孙伟挺说。
其实,在强大的消费市场下,国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面对冲击,中国很多品牌不得不借助“洋身份”去提升自己。
由此可见,中国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都缺少品牌影响力。
“我们以前是生产环节的对抗;下一步是消费层面的对抗。”孙瑞哲说。
那是按照“产品研发”模式进行跟进式创新,还是立足于终端需求创新呢?
孙瑞哲显然是“需求导向型”的支持者,“市场经济是典型的“以销定产”。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大鹏也很赞同孙瑞哲的观点,中国服装产业30年的大发展,主要依托的是对市场的掌握,没有市场,谈不到产业发展、企业发展。
但是,很多品牌大多定位中高档,并且同质化严重。
比如男装,对消费者宣传也大都是“好男人”或“成功男人”。
比如女装,大多定位25-40岁之间的白领女性。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初入职场却常常为买不到衣服发愁。
而更多的企业因为模仿而“死掉”。
在“七匹狼”商标注册,并成功运作之后,近三十个“狼氏”品牌相继诞生,他们都希望借助已经有的“七匹狼”的名气,把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
然而,据内人士透露,现在仅有“七匹狼”等少数品牌壮大起来,其他的发展一般,甚至“死掉”或者“半死不活”。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