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2007年~2009年我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简析

        经历了自2003年至2007年高速增长的黄金五年之后,2008年,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步入艰难的下行周期。在这波调整中,金融危机对服装行业的影响首当其冲。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三年,服装行业产业格局是否依旧?哪些领域成为服装企业新的投资方向?市场状况又发生了何许变化?本文将一一为您解析。

         产业格局

        产业资源进一步向大企业集聚

        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为14326家,产量约占全行业总产量39%。到  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同比增加了6.91%,产量比重已上升至45%以上。内外交困时期,行业的发展并没有止步,产业调整、升级加速,产业资源进一步向大企业集聚。2009年,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产量已占到全行业服装总产量的58%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

        服装总产量逐年下降

        据中国服装协会统计,2007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512亿件,2008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460亿件,2009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400亿件,同比依次下降10.16%、13.04%(图1)。

        品种方面,2007年共生产梭织服装178亿件,2008年共生产梭织服装155亿件,2009年共生产梭织服装138亿件,同比依次下降12.92%、10.97%。针织服装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2007年共生产针织服装334亿件,2008年共生产针织服装305亿件,2009年共生产针织服装262亿件,下降幅度同比分别达到8.68%、14.10%。

     

     图1 2003年~2009年服装行业生产情况

        产业中西部转移如火如荼

        受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招工难等因素影响,近三年我国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愈发明显。尽管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前五名的排序没有变化,中西部地区生产占全国比重依然比较低,但向中西部转移已成为大势所趋。截至2009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产量增幅分别达到29.96%和21.16%,中部地区服装产量占全国服装总产量比重达到11.30%,比2008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09年,前五省中,生产情况最乐观的是福建省,产量同比增长15.17%,其次为山东省同比增长8.62%(图2)。

           

    图2 2009年生产前15名省份生产情况图

        在内陆省份中,以江西省、安徽省的发展最为稳定,河南、河北、湖南等省也有较好的表现,其中江西省产量已超过全国各省平均产量。未来几年内,新的外贸加工基地、内销品牌加工基地将在这些省份中产生。

        行业投资

       技改性投资增加  建设性投资放缓

        2007年以来,深受人民币升值困扰的中国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下滑,2007年1~11月行业实际完成投资总额较2006年同期增加了40.61%,但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2008年1~11月,行业实际完成投资、施工项目数、新开工项目数、竣工项目数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21.77%、-1.8%、-9.44%和4.92%,几项增幅指标分别较2007年回落了约19、26.5、27和41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服装行业的投资行为虽然更为审慎,但多个指标增幅较上年有较大增长。2009年1~11月,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投资同比提高15.17%,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7个百分点,施工项目个数、新开工项目个数和竣工项目个数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6.80%、33.01%和90.80%。

        2007年,行业投资重点主要集中于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2008年,用于新建扩建投资明显萎缩,用于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在劳动力成本不可避免地快速上升的时期,企业纷纷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作为应对成本上升的主要手段。2009年,服装行业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能源的小规模技术改造投资增加,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项目的投资也增加不少。规模以上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引进节约用工、提高劳动效率的自动化设备。“流程再造”等软科学的研究也悄然升温。

        外商投资持续降温

        2007年1~11月,我国服装行业投资中利用外资比重由2006年同期的15.64%下降至13.83%,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从2006年同期的31.24%下降到25.19%,降低了6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对产业投资明显降温。这一下降趋势在2008年得到延续,1~11月投资比重再降近三个百分点。2009年,外商投资,特别是港澳台资投资下降速度进一步加快,降幅分别达19.08%和8.16%。外资对服装行业实体投资快速缩减或意味着外商将逐渐退出服装加工领域,外商在我国服装产业链中的角色和作用面临转型。在外商投资持续降温的同时,内资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私营企业为服装行业投资最大主体。

        “非发达”地区拉开新一轮投资序幕

        2007年,投资最为活跃的省份是河南、湖南、安徽、四川、江西等几个内陆省份和江苏、福建等服装大省。从完成投资情况看,山东投资规模最大、江苏第二、浙江第三。该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用于梯度转移的新、扩建厂房、技术设备更新和销售渠道建设等,梯度转移对投资拉动作用巨大。服装行业在劳动力充沛、用工成本较低、政策环境宽松的“非发达”地区拉开新一轮投资序幕。

        2008年,江西、河南、安徽、湖北、河北、湖南等内陆省份的投资依然十分活跃。中部8省投资比重较2007年同期提高了5.66个百分点,占全国服装行业总投资的33.73%。

        中部地区投资火热的趋势在2009年得到延续,增速达35.30%,占全国投资比重不断提高,较2008年同期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已逐渐成为投资热门地区,实际完成投资额已逐步接近东部地区。

     

[1] [2] 
  • 相关阅读
    1. 纺织服装业,内需潜力如何释放?
      印度新冠确诊超600万,大量纺织订单转到中国
      阮积祥出席2020中国绿公司年会并演讲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4%
      中国1.7亿人就业的纺织服装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