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本土服装企业“走出去”我们需要什么?

     后危机时代来临,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变了,思路变了,高度和胸怀也变了,中国服装行业应以一个超前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全球市场,并不断谋划、不断努力。近几年,服装界关于“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品牌对广阔的海外市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多企业家带着“做大做强”的梦想,力图将自己的品牌大旗插到异国的商业领域中去。本土企业迈向国际市场的时机真的到来了吗?

        2010年以来,在多个纺织服装业界场合中,听到最多的是对中国未来成为“服装强国”四个突出特征的描绘。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这样阐释这四个特征:一是中国应该在全球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中占有主导位置,科研水平、技术水平和行业标准都要做到全球领先;二是中国的时尚文化要拥有国际话语权。在伦敦、米兰、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时尚中心,中国服装要伴随着国家地位、声誉的提升,树立起永久性的时尚风范,而非昙花一现;三是中国服装品牌的影响力应辐射全球,创造出让世界公认的名牌,留下有故事、有内涵又感人的品牌文化,并通过市场表达给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依赖于全球性采购商团队的建立;四是中国的服装企业要开始具备较强的全球市场掌控力,对全球服装市场的风云变幻发挥一定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提升抗风险能力。

        这四点,站在全球竞争的高度,直指产业以及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方向。未来十年,国内服装企业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品牌企业自身的高速成长,遇到的对手也将越来越强大,对于市场的争夺,也许仅仅依靠“本土力量”已经不能完成这一使命。

        那么,国际化的道路究竟怎么走?国内品牌企业如何利用这个“平的世界”的丰富外部资源?通过怎样的路径去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问题有很多,答案其实也不止一个。

        国际化,我们开始了吗?

        答疑:很多本土企业正在路上……

        在山东舒朗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的秋冬订货会上,记者看到在新品走秀结尾时,出来谢幕的设计团队中有个棕发、高鼻梁的“异域面孔”———她来自法国,是舒朗设计团队中的一员。

        这样的情形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本土企业当中,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正在融入我们的服装品牌团队。

        可能由于这个法国设计师的存在,舒朗董事长吴健民将自己归为一个“正走在国际化路上的企业”的态度就更加“硬气”。在他看来,舒朗的企业定位非常明晰———最终就是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其实,舒朗现在已经是国际化的企业了。”他用自己的一套理论分析,“改革开放之前,我们都是中国企业,在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后,我们都是国际化公司。所谓国际化企业,就是用国际的人、物来经营企业,而非仅仅是指将产品行销到国外。”他说:“我们目前所说的国际化,都是狭义的国际化———把产品卖到美国才是国际化;联想收购IBM才是国际化……这只是国际化概念的一部分。”

        他分析,从广义上来讲,舒朗从创建那一天起,就是一个“被全球化”了的企业———所用的来自法国、意大利的面料参与了国际采购;选用国外模特走秀、拍摄画册,设计师团队引进国际设计人才,在卖场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品牌一同竞争。“如果将自己的产品、品牌、文化推广到全世界的目标市场中,这样的企业就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国际化,舒朗正走在这条路上。”吴健民笃定地说。

        中国还有很多企业在为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升级”做着准备。

        在前不久结束的石狮“海博会”上,老牌石狮品牌“帝”牌男装的Logo悄然变脸。品牌第二代掌门人吕锜解释,原来以汉字“帝”与汉语拼音“DI”结合的标识阻挡了品牌在国外的传播脚步。善用国际赛事资源的大帝集团,近年来赞助了“意大利超级杯”、NBA等多项国际知名赛事,但频频出现于赛场的刚劲汉字与拼音组合带给很多国际友人困惑,他们不明白“DI”代表什么,无从得知品牌的文化内涵。全新Logo“Diking”中“king”一词的出现,让人茅塞顿开,代表国王的这个单词与帝牌缔造男性“王者风范”的品牌意涵相得益彰。“这是品牌走向国际化、时尚化的必然趋势。”吕锜说。

        在百度百科中输入“国际化进程”进入该词条,会获得以下信息:国际化进程(internationlizationprocess)有四个阶段:没有规律的出口活动;通过独立的代表(代理商)出口;建立一个或更多个销售子公司;.在国外投资设厂。

        对于第一条来说,有“世界工厂”之名的中国纺织服装业中不乏优秀的出口型企业,他们早就具备了设计和制造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能力。2007年底,波司登男装就拓展欧洲市场与格林伍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于2008年9月23日在英国成功开出两家专卖店,开创了中国自主男装品牌专卖店登陆欧洲市场的先河。之后,越来越多的优秀本土品牌开始逐渐挺进国际市场,国际化进程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进入到第二个步骤。

        同是2007年,宁波雅戈尔集团成功完成了对美国著名大型服装企业Kellwood公司旗下男装核心业务部门———新马服装集团的并购。通过这一动作,雅戈尔获得了包括位于斯里兰卡、菲律宾在内的14家生产基地,在国内外拥有4.3万名员工,年生产加工能力达8000万件,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企业。除此之外,雅戈尔还得到了20多个知名品牌ODM加工业务、5个授权许可品牌、一个具有数十年国际品牌管理和设计经验的顶尖团队、一个通达美国数百家百货公司的销售渠道和一个保证这些产品顺畅流入这个百货公司的强大的物流系统———至此,雅戈尔的国际化布局初具规模。

        案例太多太多。进军国际,很多本土企业正在路上……

        我的品牌要国际化吗?

        答疑:这不是每一个品牌必须的成长轨迹

        关于要不要“走出去”的争论一直喋喋不休。金融危机来了,后危机时代中企业的脚步更加谨慎与稳健。大家意识到,国外市场不是陷阱,也绝非天堂。

        尽管那些从国际化运作中得到丰厚回报的品牌成为大家羡慕的榜样,但是“国际化”也不是适合每个企业发展的万金油。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命脉,就像人一样,大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道。”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中国区总监赵倩在谈到这一问题说:“要不要国际化的问题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适合什么样的土壤,就在那里好好生存。”她坦言,目前国内具有真正“国际化”高度的品牌还凤毛麟角。放眼当代真正受全球市场欢迎的高端品牌,这种被全球广泛认可的“经典”绝非一日之功,她们都是有历史、有记忆、有故事、有根基的。而且,时尚一定是从高往低渗透的,国际化中很重要的“文化因素”,它的被认可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对于那些已经有自己鲜明风格和定位的品牌,坚持原有的就好。”赵倩建议,“国际化”不能盲目,更不能盲从。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用原有的一套经验去复制到另外一个市场是很危险的,因为没有一个产品是适合所有市场的,自己的目标市场一定要符合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战略。不能看着别人获利,而不顾自己的“局”。突然变线,很容易连原有的市场也失去。

        这与国际著名趋势专家冯久玲的观点一致,她曾表示,一个品牌必须要立足本土,并且一定要能够鼓舞自己本身的消费者,才可以国际化。因此她认定,中国的消费者市场是我们走向“中国世纪”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

        一个连自己熟悉的市场都坐不稳的品牌是没有资格谈“国际化”的。但也不是所有坐稳了国内市场的品牌都可以国际化。

        浙江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袁晖以他所熟知的浙商为例,谈了这一群体在投资海外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也许,急于迈向“国际化”的企业还不曾想到这些。

        一是“走出去”政策不配套,制约了浙商在海外的进一步发展。他分析,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支持政策在不少方面还不配套,有待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民营企业境外投资融资艰难,资金来源不稳定,外汇跨境流动和境外融资担保受到限制,制约了企业在海外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企业对驻在国当地法律和商业环境缺乏了解。以浙江纺织企业投资东南亚某国为例,纺织业在该国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其新建的工厂在硬件上已经很完备,但是纺织工人的素质难以和中国工人相比,印染、刺绣等高难度技艺还需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比如,织造是高强度工作,常需要加班加点,但当地工人常常拒绝加班,导致工厂无法及时向客户交货,延期一两个月是常事,最久的甚至会拖到半年。

     

[1] [2] 
  • 相关阅读
    1. 纺织服装业,内需潜力如何释放?
      协会调研宁波、东阳、吴江三地零部件骨干企业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4.4%
      中国1.7亿人就业的纺织服装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常州智谷获评天宁经济开发区三新经济“三星企业”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