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鞋企“恋上”国外品牌 再掀收购风潮
2010年制鞋业热词不只有“上市”,品牌“收购”也能趋势。经过金融危机,全球鞋业市场格局生变,欧洲的鞋业产量从1998年到2007年减少了41.2%,而亚洲及中东地区的鞋业产量增加了40.7%。品牌鞋为在激烈竞争中争夺市场,扩张势力,势必掀起一轮收购风潮。
中国品牌鞋企在收购的道路中也逐渐成熟。由早期单纯希望提升知名度等外观因素,发展到开始思考从研发、技术、品牌、渠道网络到品牌运营的整体收购。中国鞋企虽然还没有成功案例,但是国外鞋企收购事件将会带来一些启示。阿迪达斯公司近日宣称,公司2006年花费38亿美元收购锐步公司的战略实施,已经开始初见效益,特别是在休闲鞋类产品方面更是如此。4年时间阿迪达斯与锐步磨合成功,并已见成效,实属不易。
阿迪达斯收购锐步初见成效将成为成功案例
首先,品牌鞋企在收购前要分析收购品牌特点,明确收购目的,这其中包括扩大经营规模、开发新市场、提升知名度、提高研发能力及产品质量等。
阿迪达斯作为一家老牌欧洲企业,在收购前就分析出锐步与自己品牌特点:锐步的产品主要面向年轻人和女性,品牌形象更倾向休闲性;阿迪达斯产品在欧洲传统体育项目足球和田径等运动领域广有口碑,而锐步产品在一些美国人十分热衷的运动项目上更有人缘,如美式橄榄球、棒球和篮球;在定价方面,阿迪达斯主要针对中高档消费群体,锐步则重点开拓中低档消费群体。如果两强联手,将对于行业老大美国耐克公司地位提出挑战。
近日,李宁公司为了开发羽毛球市场,并迅速拉近其品牌与世界著名品牌的竞争距离,制定了收购策略。李宁收购了凯胜体育企业的全部股权。通过此次收购,李宁公司不但将凯胜品牌于行内领导的生产技术和研发能力,与其竞争强项连结起来,且充分利用两间企业品牌于这市场的各种资源优势,快速提升公司于羽毛球范畴的市场占有率,并协助全球该类运动员争胜。
奥康最初与万利威德是全球战略伙伴,现在将收购亚洲所有权
除了李宁,我国另一个民族皮鞋品牌奥康在未来把眼光将会放在全球市场和平台上,用国际视野布局企业战略。奥康近期表示,即将收购意大利第一鞋业品牌万利威德亚洲所有权,这将是一种全新的鞋业国际合作模式:即以技术和品牌为重心的微笑曲线并购模式。
其次,制定长期战略计划必不可少。阿迪达斯收购锐步后,制定的实现利润翻番目标时间长达8年。这一长期战略的制定,也是阿迪达斯由失败中获得的启发。早在1997年,阿迪达斯曾经收购了以生产滑雪装备见长的索罗门公司,结果也是一直亏损。它甚至把中国当成扭转“战局”的最新、最大战场。但是由于冰雪运动市场较小,加之经营理念等问题,2005年,阿迪达斯只能把依然亏损的索罗门公司卖掉。
对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而言,借金融危机之势收购国外先进的知识产权技术,从而充实自己的核心技术,加快发展,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洋为中用的同时,要注意和本企业的自身发展环境相结合,摸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一套方法,是更为现实和有益的。在“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要素资源”的产业发展方针指引下,我国制鞋产业业也会取得国际资源整合的硕果。
我国民族品牌鞋企收购国际品牌不仅是在中国市场大方异彩,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技术跨越的一个捷径,有利于迅速提高中国制鞋企业的软实力,为中国制鞋业“走出去”提供现成的通道。
中国品牌鞋企走出去,是探索也是试水,无论结果如何,这种一定是企业品牌壮大发展的一种趋势,对我们企业而言是扩大市场,扩大效益,扩张品牌,从他们中间将不乏有世界级品牌产生。相比国企,民企走出去更加艰难,因此舆论呼吁政府能对民企在收购方面提供贷款,政策,审批等多方面的扶持,能提供直通车,以助于我们企业更有效率的收购。同时,从国外大型企业收购的经验来看,品牌收购的目的,并不完全在于销售额的增加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应当是以收益为目的,企业规模和收益“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