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抗菌针织品》测试标准透视

     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病毒––这些微生物的侵袭与肆虐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让我们对它们的名字耳熟能详,并因此重新认识并调整微生物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食品的保鲜防腐、衣物的防霉防蛀,更体现在对传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及人体健康的维护上。而作为功能性纺织品之一的抗菌针织品,由于其良好的抗菌属性,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市场热点。

      1.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英文是“Microorganism”,意为微小的生物。微生物具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容易发生变异等特点。生物界中的微生物种类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在食品、化学、医药、环保等领域,微生物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人的皮肤、口腔、胃肠道、呼吸道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均有不同种属的微生物群,人体成为微生物的外环境,同时也是微生物的宿主,彼此形成共生关系,达到动态平衡。然而人们将微生物与疾病和灾难联系在一起,其实是思想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在微生物庞大家族中,真正能致病的仅占一小部分。致病微生物会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大范围的流感。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中的测试菌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条件致病性,主要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是人类肠道中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不致病,而且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K,生产大肠菌素,対机体有利。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大肠杆菌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时,便可能引起肠道外感染。大肠杆菌是引起人类泌尿系统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侵入泌尿系统能引起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疾病,也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的常见原因。此外,还可引起胆囊炎、肺炎、新生儿或婴儿脑膜炎、腹泻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是无芽孢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致病菌,加热80℃经30分钟才能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皮肤裂口、伤口或汗腺、毛囊障碍处,可引起毛囊炎、痈、肺炎、气管炎、脓肿中耳炎、急性乳腺癌等疾病,侵入血液时能引起败血症[2]。

      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等处,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较少,对人体无害,但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会大量繁殖,侵入细胞引起疾病。白色念珠菌可侵犯人体许多部位,引起皮肤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

      由于待测菌种都具有相当的致病性,因此,微生物试验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微生物操作技能,不仅要熟练掌握灭菌、接种、菌落计数等相关基本操作,更是要通过对微生物的熟悉、对出入无菌室各项保护措施的严格遵守以及对试验操作环节的掌控能力,保证自身不被感染,保障人身健康。

      2.对抗菌针织品测试标准的分析

      穿衣戴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防霉防蛀、穿着舒适,而是希望服装具备保健功能,能抑制或杀死人体皮肤表面的传染源微生物,维护人体健康。为规范此类功能性服装市场,2006年8月1日,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标准正式出台。它是中国针织工业协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权威单位,在参考美国、日本标准的基础上,历时两年编制完成的国内首个抗菌纺织品方面的行业标准。该标准既有定性的测试方法,又有定量的测试方法,对标准空白样的制备工艺、检验方法、标准洗涤剂的配方、抗菌织物试样的洗涤试验方法做了详细的规定,同时,对抗菌针织品的内在质量、外观质量、安全性评价方法、安全性评价指标及抗菌效果评价指标等做了具体的规定。该标准自全面推广实施以来,充分体现了其较高的科学性和操作性,符合我国纺织品标准化发展的方向,对于规范抗菌纺织品市场,推动抗菌纺织品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健康发展,切实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与国际上抗菌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对抗菌织物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还处于发展阶段。作为我国第一个抗菌纺织品类的行业标准,《抗菌针织品》也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不断改进与创新。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标准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2.1 菌种选择

      测试菌种的选择必须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标准FZ/T73023-2006中选择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作为测试菌种,其分别代表了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但是,仅以此三种菌的抗菌效果来代表织物的抗菌性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抗菌针织品标准中分别检测针织品对三种菌的抑菌率,更多的是体现了对单一菌种的作用,而忽视了现实中微生物相互之间的影响与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大多是多种菌共同存在的情况。而且,即使是同属一个菌种的微生物,如果来源不同,对抗菌剂的敏感程度也会有差异,势必对试验结果的精确度产生影响。细菌的生长有其规律性,接种不同生长时期的待测菌种,最终的结果亦会有差异。因此,合理选择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代表性的混合菌种用于检测,对于客观体现织物的抗菌性意义重大。关于标准中待测菌种的标准化问题,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2.2 培养条件

      模拟人体皮肤表面与衣物接触的环境条件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实际检测中,是以待测菌种的最佳生长条件为出发点,通过适当的改变条件参数,以期达到客观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培养基及其pH值、菌活力、接种浓度、培养时间等[3]。细菌最适的生长温度在37℃左右,在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的振荡法中,将抗菌样品与菌液震荡接触的培养温度设为(24±1)℃,这与国外测试方法的37℃有所不同。此外,在制备接种菌液及震荡接触后进行10倍稀释时,国外检测方法多用0.85%冰冷生理盐水作为溶剂,这与我国行业标准中使用的0.03mol/LPBS缓冲液不同。

[1] [2] 
  • 相关阅读
    1. 纺织服装业,内需潜力如何释放?
      疫情,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习惯
      阮积祥:疫情催生对工业缝纫机的需求 机会大于威胁
      全自动充绒机工作故障怎么办 教你如何自我排查 不影响工作时间
      富山的“一针一线”都成为数据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