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壁垒”下的外贸服装质量管理
摘要:在WTO贸易自由化架构下,2005年后纺织品贸易将完全取消配额限制,从此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后配额时代, 2002年我国纺织品出口虽然取得了喜人的高增长,但是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也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欧盟等国的“绿色壁垒”已成为阻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本文针对“绿色贸易壁垒”对纺织服装外贸的冲击,以外贸丝绸服装为例,提出了外贸服装企业突破“绿色壁垒”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的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对纺织服装外贸的冲击
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统计表明,中国纺织品服装当年的出口总额达到了617.69亿美元的前所未有的新高,同比增长15.90%,这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加入WTO和美国配额的减让,而使中国对美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在WTO贸易自由化架构下,2005年起将完全取消配额限制,从此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后配额时代。但是,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外贸的发展前景,我们不应过于乐观。
2002年我国纺织品出口虽然取得了喜人的高增长,但是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也是前所未有的,2003年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形势,也是喜忧参半。贸易技术壁垒,尤其是欧盟的“绿色壁垒”已成为阻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首要非关税贸易壁垒。随着绿色、生态等观念逐渐被消费者广泛认同,对纺织品服装的生态要求已成为阻碍我国纺织品服装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主要障碍。它不仅会对世界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会对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外贸企业应当正确认识和对待“绿色贸易壁垒”
根据世贸组织各成员国签署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协议),“绿色壁垒”作为贸易技术壁垒的典型代表,是受到保护和鼓励的,环保、“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主题。在现阶段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绿色壁垒”虽然具有阻碍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阻碍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消极一面,但它更有有利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的一面。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中国应当推行积极的“绿色”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倡导“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品,以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外贸服装企业应当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扩大信息交流,积极研究应对各种“绿色壁垒”的措施,大力开发和采用“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疏通信息渠道,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精通国际纺织服装产品的验收标准,积极开展产品的国际检测,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等。
因此,进入后配额时代的外贸服装生产,不应停留于传统意义上的品质管理,更要充分研究和遵循WTO/TBT的游戏规则,生产生态型产品,不仅严格要求服装的质量、外观和功能,而且更要严格要求服装的安全、卫生、无害和无污染,全面控制从面料、辅料到服装成品的整个产品工艺过程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突破“绿色壁垒”,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突破“绿色壁垒”的服装质量管理
本人结合多年来从事外贸丝绸服装生产和管理的工作实践,结合丝绸服装面料的性能及客户订单式生产等特点,解读“绿色贸易壁垒”,重点分析外贸服装企业在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的品质控制。
加强制衣材料的品质管理
外贸服装企业大多是接FOB订单,少部分是来料加工(CM形式)。如果是FOB订单,那么就要自行组织面辅料,这种订单的风险系数较大。面、辅料是构成服装产品的物质基础,面辅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同时面辅料也是面临“绿色壁垒”的第一场遭遇战。
一、坯布
外贸服装企业组织丝绸白坯时,必须对白坯的质量进行检验。首先,面料的品号和摩米数(面料厚度)要符合订单要求;其次,丝绸坯布通常会有色档、亮丝、油丝等质量问题,布疵的多少决定了白坯的质量等级和单价,不同客户的订单单价和品质要求是不同的,品质要求特别高的订单必须选购A等品,否则成品中次品检出率会很高,影响走货,装箱数达不到合同要求,甚至要赔款;购买的丝绸白坯,要谨防在缫丝、织造及后整理工艺中添加有毒的助剂。
二、辅料
服装辅料涉及到的品种很多,如里布、粘合衬、缝纫线、夹棉、钮扣、拉链、橡筋、垫肩等众多产品。外贸服装订单对辅料产品的质量要求极其严格,目前国内辅料生产企业的产品种类和质量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外和香港地区的辅料种类和品质则要远远优于国内。现在不少国际著名的辅料公司已在我国投资建厂生产中高档服装辅料,国内辅料企业也逐步重视产品品种和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贸服装订单对辅料的要求。
首先,辅料选购时要根据订单要求,选择合适的材质和型号。例如亚纱迪里料通常是丝绸服装里布的首选,其特点是透气、舒适、环保,厚薄与风格都与丝绸面料相匹配,缩率也与丝绸面料接近。粘合衬则多选用百得补公司的真丝无纺衬和真丝有纺衬,薄、柔软、挺刮,粘合后不会改变丝绸服装柔滑的手感,又能改善丝绸服装无骨的状况,同时适合丝绸服装水洗、砂洗等后整理工艺和消费者的日常洗涤,不易剥落。不同的丝绸面料品种、服装款式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后整理工艺选用粘合衬的型号是不同的。缝纫线选用的号数、钮扣选用胶钮还是真贝钮、拉链材料选用紫铜还是黄铜、是否要求YKK品牌等,客户都会提出具体要求,总之,辅料的材质、型号、质量要与服装的款式风格相配伍,符合订单合同规定,符合客户对服装品质的要求。
其次,要注意面辅料的配色。外贸服装订单对辅料的配色要求很高,里布、缝纫线、钮扣要求配色,衬、拉链等辅料在一般情况下也要求配色。由于丝绸面料薄,如果不配色,粘衬的底色很容易透出来,没有里子的丝绸衬衫、背心等款式,使用不配色的粘衬也是很刺眼的。国外消费者,注重服装的外观品质,更注重服装的内在品质。
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辅料的环保性,因为辅料触礁“绿色壁垒”而退货的订单比例不少。例如:服装的钮扣、拉链等金属附件中重金属含量过多,由于它会降低人体免疫功能、诱发癌症,还可能引起慢性中毒,伤害人的中枢神经,1999年欧盟要求进口纺织品必须符合欧盟规定:禁止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使用含镍在0.5mg/cm²以上与人体接触的附件,如钮扣、拉链、装饰品等金属物。里布、粘合衬、夹棉等辅料的游离甲醛含量、防腐剂、染色牢度、挥发性化合物释放、特殊气味等指标也应当符合服装环保标准。
面料染色、成衣后整理加工中的质量管理
按照订单的细码数,可计算出各色号的面料染色数。在大货染色前,一定要先让客户确认染色小样,因为客户提供的原始色样,有时是可撕色卡纸,有时是一缕纱线,与丝绸的色光是不同的,染色小样通过后,才能投染大货。要注意保存客户签字确认的小样资料,作为以后有可能出现的合同纠纷的证据。
欧美订单中,米色、深宝蓝、咖啡、深红、黑色等都是常用色,各颜色对布疵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白坯中不易察觉的色档,深宝蓝、湖水蓝等颜色特别敏感,而白色、米色、柠檬黄等浅颜色,染色后色档则几乎看不到。浅色系对油丝特别敏感,深色系则对亮丝更敏感。可根据颜色进行挑匹分类投染,以减少面料的次品率。
丝绸面料对色差十分敏感,从染厂加工后的面料,经常会出现缸差、匹差、边差和头尾色差等不同情况的色差。缸差与匹差情况严重的,要挑匹分类,同一款式和上下装的颜色应尽可能一致,存在边差的布料,在裁床排料时,互相组合的裁片、零部件要靠在一起,左右对称的裁片,要在同一边或左右对称排料;存在头尾色差的布料,套排的件数不宜过多,铺料不宜过长。
在染色和后整理加工中,染料和助剂最易产生甲醛等有害物质。欧盟的OKO-TES100纺织品环保标准标签,有严格而详细的纺织品环保项目和测试方法的规定要求,其检测项目有甲醛、偶氮染料、PH酸碱值、五氯苯酚、卤化物载体、杀虫剂、染色牢度、挥发性化合物释放、特殊气味类如霉味、重金属砷、镉、铬、铜、钴、铅、汞、镍等。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服装环保标准都对甲醛项目指标作出明确限制;对水洗产品,需进一步对耐水、耐酸性汗渍和碱性汗渍、耐唾液和汗渍色牢度进行评价;偶氮染料在印染合成过程中所剩余的某些芳香胺中间体具有致癌作用,欧盟禁止生产和使用以联苯胺为代表的20种致癌芳香胺及可分解出这些芳香胺的染料,不得进口用这些染料加工的与人体接触的纺织品。纺织品服装上能残留的重金属有镍、铬、钴、汞、砷、镉等,这些成分主要来源于印染加工中使用的部分染料、氧化剂和催化剂;五氯苯酚是一种防腐剂,可用于棉纤维和羊毛的储运,又可用于印花浆的增稠剂,其毒性可致癌。纺织品漂洗时使用五氯苯酚排出的废水会污染环境。因此,服装企业要选择使用绿色生态染料和助剂以及环保工艺的印染企业进行染色和后整理加工。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