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业转移勾勒转型路线 地方政府应明确方向
产业转移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而非单纯的趋势,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都有不少必做的功课。为此,记者采访了长三角两家纺织企业,从他们的转移路径中也许可以勾勒出各自的转型路线图。
转移是大势所趋
用“狡兔三窟”来形容晨风集团董事长尹国新的现状似乎挺合适。
每个月的大部分时间,他会呆在老家江苏金坛。1967年前晨风在此创建,最初是做丝绸服装的,内销为主,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转型以出口为主。目前,晨风在金坛拥有大大小小6个工厂。
从金坛开上两个多小时车,就可以到达上海,事实上,晨风的总部早已于2005年前迁到了那里,由此企业可以更好地拓展出口业务。在紧挨上海的昆山,晨风还拥有一个漂亮的工厂,因为交通便利,其中一栋厂房现在被用来作为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出口创新能力培训基地。
今年以来,尹国新还经常开上3个多小时车,去往苏北城市宿迁。2002年前他在这里建了厂,现在正在扩建,预期10月竣工。这里的用工成本大概要比金坛和昆山低20%,另一个区别是,这里的1300名工人都是当地人,而金坛4200名工人中70%是当地人,昆山1000人中却有90%以上是外来工人。
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作为苏南的产业转移承接地,看起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尹国新说暂时没有考虑向中西部转移。宁波狮丹努集团则把产业转移的目的地选在了邻省安徽。
成立于1994年5月的狮丹努是以出口为主的针织服装企业,从年销售额3000万元,做到2009年的18.05亿元。
“转移是大势所趋。”宁波狮丹努集团一位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20世纪90年代,他在香港看到很多服装厂,但2000年去的时候几乎都消失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为降低成本,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企业纷纷转移到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这些地区已成为我国的服装生产基地。随着沿海地区土地、用工等成本的增加,中西部地区凭借用工优势以及产业链的完善成为转移承接地。
该企业早已相中安徽芜湖南陵县,并在那里建了拥有400人的样板工厂,今年6月底将投入2.5亿元大规模建厂,占地面积180亩,预计3年完成,项目达产后年产各种服装5000万件,年销售收入可达20亿元,用工约6000人。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