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集群——台州经验
产业集群是基于—定的地方劳动力市场,由社会劳动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所组成的本地化网络。一方面是产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另一方面是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互相竞争的同时又互相联系、互相协作和补充,其生产是相当灵活和多样化的。
一、缝纫机产业集群——台州典型
台州缝纫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台州制造业发展的典型写照。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台州缝纫机龙头企业——飞跃集团考察,听取集团董事长邱继宝的汇报后说:“飞跃这个典型,基本上是在平地起家,从零开始,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规模的企业,这是很了不起的。”创业之初,邱继宝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确实是“平地起家,从零开始”。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台州缝纫机产业集群的起步阶段。飞跃与当时其他介入缝纫机生产的企业一样,生产的信息都来自于上海的街道缝纫机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所用的设备都是国有大企业退役的陈旧设备。简陋的厂房、低廉的价格、苦心的经营,通过这些,企业实现了原始积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台州的缝纫机企业技术和工艺比前一阶段有了较大的改进,开始生产多功能小包缝机、改型的带供油的三线包缝机等,并形成市场集聚效应,台州缝纫机专业化产业集群的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台州是中国内地最大的服装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在台州产的缝纫设备中,曲折缝机已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约70%的市场份额,绷缝机和高速包缝机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约占世界市场的一半。台州缝制设备生产企业达到1000多家,加上诸多个体工商户和相关配套企业,共计有3000多家。
中国社科院的专家指出,台州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壮大,极大地增强了台州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有效地推动了台州经济结构从“一、二、三”向“二、三、一”转换。1978年台州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以各种中小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的兴起、发展和壮大,使得第二产业对台州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在各类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台州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1987)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后,产业集群进入强化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提高。目前,台州的经济增长已从传统的农业主导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工业主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