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由“橄榄”变“哑铃”——中国纺服产业链的当务之急

      “国际供应链对于中国的产业发展、品牌发展有很多借鉴作用。我们所说的国际供应链,从最初加工环节的外包,到设计的外包,再到采购环节的外包,其发展之路实际上是把责任和风险外包的一个过程。”6月17日在福州市举办的2010纺织服装产业链技术创新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这样说道。
      
      一个共识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是单一产业链条最长、就业最多的行业。而目前的状况又在于,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仍然处于供应链的低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没有自己的话语权。
      
      然而,随着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竞争已不是企业与企业、品牌与品牌这种点对点的竞争,“明星”加“广告”的手段也不再是“不二法宝”,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成为关键。从纺纱、织布、漂染、成批生产,到品牌营销管理、渠道管理,物流配送、零售终端的售后管理,面对这长长的链条,你怎样才能扼住它的“咽喉”?
      
      事实上,就纵向产业链而言,我国纺织服装各部分发展不平衡,其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优势较为明显,而在两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能力相对薄弱。这犹如一个巨大的“橄榄”。而在现阶段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日益专注于纺织产业链两端,即前段的原料生产和产品研发以及末端的深加工和市场渠道。也就是说,理想的产业链应该是“哑铃”型的。
      
      此次纺织服装产业链技术创新大会,以“优化纺织产业链,技术创新促发展”为主题,为探讨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一番深刻思考———是时候把“橄榄”变成“哑铃”了。
      
      一个导向:市场和消费的有效需求
      纺织服装供应链,从上游到下游,从纺纱织布到零售终端,链条的终极目标还是落在了市场的身上。因此,作为供应链上的一环———市场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虽然是金融领域的问题,但同时它也改变了西方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西方的消费者迫于目前形势会少花钱,但是这种节俭一定会成为一种趋势。所以这不是传统意义上周期性的危机和调整,而是根本性、结构性的调整。这就必然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消费会逐渐趋于理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
      
      而当消费者的消费逐渐趋于理性的时候,他们势必逐渐抛弃以往那种“一掷千金”的消费豪气,而趋于选择适合自己、能真正满足需求的商品。毕竟,中国的消费文化还是有别于西方的消费文化———欧洲的消费文化是经典、贵族时尚在现代生活中的反应,因而奢侈品牌以欧洲为代表;美国是针对中产阶级的工业化时尚;而中国的消费时尚文化应是平民化的,这是下一步消费的主流需求。孙瑞哲说:“我们的消费者一定是对优秀设计、合理品质和低廉价格的追求。另外,品牌要在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去建立消费者忠诚度。”
      
      中国消费市场巨大,不同地区、不同消费人群呈现出不同的消费特色。有统计表明,近年来,中国居民的衣着支出占收入比重与收入水平不成正比,即居民在衣着方面消费的增长高于收入增长。孙瑞哲认为,城镇居民中,年收入4万元~10万元居民人群上升速度最快,成为消费的主体,他们贡献了近30%的衣着消费需求;从年龄段来说,35岁~45岁是消费的主力人群,而25岁~29岁是非常有活力的群体,也是行业应该重点关注的群体。同时,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国内一线城市市场几近成熟饱和,二三线城市市场成为纺织服装业新的市场增长点。而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居民,其消费能力甚至超过了一线城市,所以很多的国外品牌也大举进入我国二三线城市。
      
      另外,中国的消费还特别地受到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据孙瑞哲介绍,到去年为止,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状况是,城镇人口比例约为46%,农村人口约占54%,而潜在的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将被逐步释放。“到203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容量都将以平均每年至少10%的速度增长。而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城镇化率的上升,则会相应带来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改变。”
      
      孙瑞哲还谈到,在过去短缺经济的时代,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仅仅是满足于在“有”上。但是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功能性、对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高,他们对产品的科技含量、人文含量等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特别是对于品牌企业而言,要打动消费者,不能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质量问题、功能问题,其品牌文化、社会责任的理念等方面都将成为消费者需求的一部分。”
      可见,消费者需求是复杂而多样的。而企业怎样在消费者这种复杂多样的需求中精准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消费者,这将是一个考验。
      
      事实上,纺织服装行业作为一个生产产品的行业,无论你在整个供应链条上的掌控能力如何,其产品的最终流向还是消费者。因此,把市场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作为供应链条上的一个价值导向,让这种“有效需求”的价值导向成为企业掌握运作供应链条的“有效参照系”,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个合作:积极与客户联袂
      
      在传统的纺织服装供应链上,制造商和品牌商的合作模式是———由制造商来满足品牌商的需求。这种合作模式下,制造商只能是被动接受品牌商的要求。“我们要做出改变,优化供应链,从被动的接受规格,成为规格的协同制定者。”旭荣集团执行董事黄冠华表示(旭荣集团是横跨织染、成衣的大型跨国纺织集团,同时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许生产商)。
      
      据黄冠华介绍,旭荣创造了一个系统,用这个系统来颠覆以前品牌的运作模式,被称为“客制化的协同开发”。举个例子来说,旭荣把这个系统提供给品牌商,他只要在这个系统里输入比如“低调、奢华、80年代”类似的关键词,按确定后出来的就是产品规格。“这种协同开发模式的一个好处在于,品牌方的设计师在制定他所要的东西的时候,旭荣下游的制造商已经提前介入了他的开发了。即,不是等到品牌讨论完后旭荣才被动接受他们定的规格,而是品牌在有了想法之初,旭荣就已经介入了。接下来所有的开发旭荣都同步进行,比如,旭荣可以参加品牌商的企划会议,也能够主动给对方提供意见。这种产品开发模式让旭荣掌握了主动权,而不仅仅是卖面料,旭荣卖的是趋势、服务。”这样的模式旭荣叫做VFM,即Value(价值)、Fashion(时尚)、Manufacture(制造),是价值型的流行营销服务。
      

[1] [2] 
  • 相关阅读
    1. 印度新冠确诊超600万,大量纺织订单转到中国
      阮积祥出席2020中国绿公司年会并演讲
      中国1.7亿人就业的纺织服装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东南亚遭遇产业链短板,国内纺织业“回流”中西部,原因竟是..…
      内循环时代,670万中国工厂的三种活法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