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服鞋帽业向周边转移比较明显——珠三角加薪潮下代工企业转型升级调查(下)
三十年来,珠三角代工模式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源动力,但近几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连续上涨,这种模式优势日渐式微。日前,富士康大幅度加薪举措,以及紧接着的往内陆省份转移行动,宣告了代工模式在珠三角难以为继。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珠三角代工企业正处于发展的拐点,要么产业转移,要么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代工管理模式也要转型。
产业转移
人力成本高企、人民币升值、外贸环境尚未完全恢复、国际经济形势仍不明朗等,珠三角代工企业未来发展充满变数,远离珠三角成为部分企业的选择。
继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后,富士康又开始大规模从深圳撤离迁往内地。记者采访到的深圳几位代工企业老总均表示,富士康如此迅速启动撤离深圳搬至内地的计划,目的只有一个:减少劳动力成本,转移到内地,富士康普工工资就是按内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建伟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及珠三角经济环境改变的情况下,部分代工企业在本地没法生存,要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地方:一是转移到内陆,二是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
“迁往内地,早就存在了,只不过这次加薪增强了这一趋势。”与多家代工企业有业务往来,长期从事外贸的广州鸿润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经理李雪花6月28日告诉记者,代工企业肯定是要搬迁的,即使现在很多企业没有行动,但也都有这种想法,只是考虑到珠三角的外贸环境比内地优越,而且目前的订单比较多,估计未来一两年搬迁潮将形成。
早在2006年前后,国内外贸政策全面收紧,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升值等,对制鞋、成衣等代工企业产生巨大影响,那时,这些企业就有转移的趋势。
富士康现在的大规模内迁,也“蓄谋”已久。这几年富士康一直有条不紊地在大陆扩建生产基地,烟台基地扩容始于2008年,重庆基地去年9月就已动土。
此外,调查发现,目前,纺织服装鞋帽织品业从珠三角向周边转移比较明显,塑料制品也基本形成从珠三角地区转出的趋势,而金属制品则从珠三角中心城市转出较为明显。
“任何企业都不想转移,企业外迁要考虑物流成本、上游产业、下游市场、商业环境、市场秩序等一系列因素,但随着工人工资提高,代工利润减少,企业不得不倒闭或者搬迁。”在东莞厚街,浩成鞋业有限公司人事主管杨进对记者说。
香港工业总会此前对珠三角港商进行的调查显示:珠三角约8万家港企中,37.3%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迁离珠三角,63%以上的企业准备迁离广东。
“也有企业将转移到越南、印度、印尼等地,这是因为转移到内地也面临着加薪的问题,而且未来几年内地加薪的速度会很快,那时,代工企业还是面临着寻找低廉劳动力的问题。”深圳一位从事电子产品代工的企业老总这样表示。
越南、印度、印尼等地的劳动力价格普遍低于珠三角,广东雇用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成本一般在1600元左右(涵盖社保、公积金等各项成本),而印尼等地雇用成本不及1000元。
产业升级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