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国际化 鞋企李宁暂拒海外并购
国际化道路上的李宁公司,有过茫然的冲动,也有在诱惑面前保持了的克制与理性。
一位身穿红色紧身体操衣的运动员,从洒满晨光的橱窗中走出,钟楼下,河边,柔和的风中,她挥舞着红色的彩带,腾挪跳跃。
路人纷纷对她优美的舞姿报以赞赏的微笑。当然,他们肯定也会看到她胸前那显眼的白色LOGO——一个英文字母“LN”变形的“胖勾勾”。
这是1999年法国巴黎塞纳河边的一个清晨。它是李宁公司正在拍摄的一个广告。
“为了等塞纳河最美的晨曦,我们在河边连续等了7天。”张庆向《中国周刊》记者回忆说。张庆时任李宁公司第一任市场部经理。他口中的“我们”,指的是来自于日本电通的广告拍摄队伍,台湾的导演,法国体操队的演员,还有他担任的中国监制。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标准的国际广告团队。广告的主题词说明了这支国际团队想要达到的效果——运动之美,世界共享——国际化。要知道,之前李宁最早、也最著名的广告主题诉求叫做“中国新一代的希望”。
从“中国”到“世界”,成立10年的李宁正式发出了“出海”的声音。
张庆提出了这句广告主题词。他认为,“运动之美,世界共享”最终被采用的原因是与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一致。从1999年开始,李宁公司把“品牌国际化”提上了战略议程。
“有一点全球性的意思,通俗地说,让李宁的土味掉了一些,洋气了很多了。”他说。
而问题的关键是消费者能否从这个广告中体味出李宁的国际化味道?
广告播出后,张庆他们专门做了广告效果测试。“效果是很明显的。”张庆对自己参与主创的这条广告颇为满意。显然,塞纳河边的7天没有白等。
而这条广告并没有帮助李宁公司实现另外一个目标——为此,李宁公司已经苦苦“等”了三年。
“魔障”下的出海
这个目标是一个数字,10亿。
从1990年公司成立,李宁公司以每年超过5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第六年销售额就已经达到6.5亿元。这样看来,10亿目标似乎触手可及,但高速增长却在1997年戛然而止。
这一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并且波及中国市场。更为糟糕的是,之前一年,1996年,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进入一个高增长、低物价的10年周期。这个周期的一大影响是团队的购买能力下滑,对于主要销售渠道为团体购买的李宁来说,销售量下降得厉害,利润颇高的团体销售业绩黯然失色。
情形陡转直下,从畅销到连续26个月连续负增长。最糟糕的时候,李宁的库房里积压了高达60万件的货品。一家财经媒体如此形容当时李宁的困境:“仿佛有一种近乎魔障的东西在阻止公司继续向上。”
如何突破?
运动员时期曾经多次到国外参加比赛的李宁给出的方法是——国际化。要知道,在当时,鲜有中国企业国际化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李宁对他的同事们说:“整个世界正在经历全球化,我们必须成为国际品牌。”这位世界体操王国中的王子,要从国际市场上寻求公司前进的动力。
“我们在中国已经连续多年第一,自然要考虑国际化,这是很朴素的想法。”时任市场部经理的张庆回忆说。因此,对于国内市场的判断成为李宁决意出海的一大因素。
这种判断无疑是对当时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合理分析:李宁一枝独秀,老品牌康威和格威特被甩在了身后,以安踏为代表的晋江系刚刚起步,1995年才在中国开设第一家门店的耐克尚不足为惧,至于阿迪达斯,刚刚从破产边缘走出的它还无暇顾及中国市场。
李宁在1999年的首次国际化尝试,主要是两个层面的国际化。一个层面是品牌形象塑造的国际化,以塞纳河边的那条广告为代表;另一个层面则是研发设计团队的国际化。
李宁公司请来了韩国人设计服装,意大利人和法国人设计鞋。结果,韩国人设计的服装很好卖,法国人设计的鞋子在国内的销售状况却不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