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工会推动下的“温岭模式”
涨薪,还要涨薪。
“今年工人工资预计比去年提高10%左右。” 陈福清语气肯定地告诉本报记者。
作为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羊毛衫行业工会主席,陈福清下个月将代表新河镇12000名羊毛衫业工人,签下2010年度职工工资协商协议书。这将是他签的第八份工资协商协议书。
在担任行业工会主席的第八年,自认为“打工者”、60岁的陈福清仍骑着一辆自行车穿行在新河镇的大街小巷。自行车是陈福清8年工会工作的见证者,现在他所骑的自行车已经是“第三任”。8年时间,陈福清骑坏了两辆自行车,还曾被摩托车撞倒缝了三针。
自行车还见证了陈福清8年前初任行业工会主席时的多次冷遇。
第一份协议书
“人难见,脸难看,话难听。”陈福清将自己最初的境遇总结为9个字。
2003年初,为了制定出一份劳资双方都能接受的工价表,陈福清开始对新河镇的羊毛衫企业的工资状况进行调研,希望拿到各家工厂的工价表,而这对于企业来说可是商业秘密。因此,起初并没有老板愿意配合。
陈福清在遭遇多次闭门羹或冷脸相对之后,求助于镇政府,终于在当年的6月13日召开了“羊毛衫行业职工工资恳谈会”,13名职工代表和8位企业老板坐在一起谈判。
陈福清回忆起当时的谈判过程:我们根据5大工种、59道工序制成了工价表,由工人对工价表进行无记名报价,同时老板也报出自己的工价,然后双方针对有争议的工价进行讨论。“其实双方的报价差距不算大,大约10%的差价吧。”陈福清说,但还是来来回回谈判了十几个回合,对工价标准进行了数次调整。对实在谈不拢的环节,由政府出面做工作。最终确定下来的工价定为行业最低工价。
2003年8月8日,代表职工的新河镇工会与代表企业的行业协会签订了《羊毛衫行业工资(工价)协商协议书》,并约定行业工资协商每年进行一次。
“协议来之不易啊”,陈福清感叹,协议签订前的工人工资水平是680元,协议要求“每月最低工资不低于800元”,并且工资必须在“当月产量结算后次月25日至28日发放”,如有困难与工会协商适当推迟。“最低工资800元,这在当时全国来讲不容易。” 陈福清告诉记者。
为了将这次成功的尝试更好地推行下去,2003年8月,新河镇羊毛衫行业工会成立,首开非公有制企业的行业工会先河。时任镇工会副主席的陈福清兼任该行业工会主席。
长屿之困
新河镇推行工资协商制度也是被逼出来的。
新河镇的羊毛衫厂都集中在长屿的公路两旁,和国内很多服装产业集聚地一样,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家庭作坊发展起,从最初的四五家的规模,发展到1998年的近100家,再到最多时的116家企业,近10亿元年产值和12000名工人。
在长屿羊毛衫行业的工人中,外省的占到70-80%,劳资纠纷也随着有打工经验的外地工人的不断涌入,成为当地产业的难解之题。
羊毛衫生产有着淡旺季之分。每年4月到12月是旺季,1月到4月是淡季。这种不稳定的状态直接导致工人的不稳定。每年三四月工人如候鸟般飞来,12月一过,又如候鸟般飞走。能否按时按价结算工资,成为工人与老板的矛盾焦点。
长屿的羊毛衫企业上规模的不多,好一些的也只有三四千万元的年产值。“财”不大,“气”自然不粗。陈福清介绍,2003年前的长屿,一些老板为了“绑定”工人,每月只发生活费,年底结算工资,而之前谈定的工价也往往是口头约定。因此,尤其企业在经营不善的时候,经常发生拖欠、克扣工资的情况。
每到生产旺季的八九月份,也是长屿羊毛衫企业因工资问题引发的上访、停工事件的频发期。仅2002年,羊毛衫行业工人上访量就占全镇接访量的45%。
不合理的工价,不规范的用工,导致工人跳槽频繁,熟练工人难以稳定。旺季缺工成为长屿羊毛衫厂的集体困境,也成为制约当地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所在。
不过,这种情况在采取工资集体协商以后得到了明显改善,2003年长屿羊毛衫行业因劳资纠纷上访,比2002年同期减少了70%。
“2006年我们实现了工资纠纷案件零投诉。”陈福清对这一结果感到自豪。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