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成本优势丧失后 温岭鞋业何去何从?

         温岭市鞋革业商会秘书长潘克诚终身难忘一件事。2007年的一天,温岭市鞋业整治会议,200多家企业负责人与会。主持人说:“穿温岭鞋的请举手。”结果举手的只有两个人。   

        “为什么不穿‘自家货’?因为质量太差,档次太低!”潘克诚扼腕叹息。   

        3年后的今天,如果主持人再请穿温岭鞋的举手,不知会有几个人。“但是肯定不止两人。”潘克诚说。因为现在常有人找老潘“开后门”,直接到厂家买几双出厂价的温岭鞋。   

        从“开后门”中老潘得出一个结论:温岭鞋的质量和档次在提升。   

        一切从“招工难”开始   

        “年年招工难,一年更比一年难。”在温岭鞋业企业,今年上半年更是创下了缺工7万多人的历史新高。为了招到人,企业主们什么招都使过了,总是治标不治本。   

        这边招工难,那边企业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由于进入鞋业制造领域门槛较低,从2001年至今,温岭鞋厂的数量年均增加300多家,这更加剧了招工难。   

        伴随招工难的是不断增多的劳资纠纷和不断攀升的保底工资。上半年,仅大溪镇就发生了上百次劳资纠纷,每月保底工资则从2008年的9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多元。成本的增加使原本利润较低的鞋企更是捉襟见肘。再加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不断崛起的鞋业集群,比温岭鞋业具有更加明显的成本优势,后者发展何去何从?   

        “只能靠管理挖潜和提高工艺水平来增加人均产值,这是治本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浙江卓凌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盛建勇说。卓凌公司前两年有1100多名员工,现在削减到900多名,但是年产值不变,靠的就是这两招。宝利特公司近年来减员近50%,而年产值反而略有上升,靠的同样是管理挖潜和提高工艺水平。由于温岭鞋企管理人员大多来自外地,与普通工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有的鞋企已推出管理层参股的做法,激励管理人员稳定员工队伍。盛建勇认为这个管理模式极有可能在温岭鞋企中普及开来。   

        不仅如此,一些企业还加大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浙诺尔鞋业公司上马手套生产项目,齐江鞋业与太源鞋业等则突破人造革鞋制造领域,尝试生产真皮鞋,以期增加人均产值。 

        客户导向与品牌导向之辩   

        “质量、款式、舒适度都差不多的鞋子,为什么有的卖到几千块,有的只要几十块?”潘克诚说,“答案是两个字:品牌。”   

        潘克诚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性质,决定了鞋业的终极竞争并不在科技含量,而在于成本与品牌。依照这一逻辑,在温岭鞋业成本优势式微后,品牌经营是唯一自救之道。   

[1] [2] 
  • 相关阅读
    1. 柬埔寨下半年制鞋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温岭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项根法主任一行莅临美机开展工作督…
      温岭市科技局局长金培智、新河镇党委书记王振翔来美机走访调研
      鞋厂取消关税71% 越南欲重构产业链!打破关税壁垒
      疫情当下制衣鞋业危机四伏,3家重要商会发表联合声明!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