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专业市场如何面对新时代(上)
随着二三线城市的快速扩张、商业模式不断的更新,老牌专业市场如何面对新时代,如何科学有效的转型,以及“转型后”如何适应和发展等问题,一直是各市场老总、业界专家学者探讨的热门话题。
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面临着模式多元化、对手强劲化、方式特殊化、结果多样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将从多个领域和角度探秘老牌专业市场更新转型的“新生物语”。
汉正街享受“变脸”带来的“新颜”
在汉正街,白色运动袜一双3元,而在浙江义乌,同牌子同品质的只卖7角;100支装的双头棉花签,汉正街卖1.2元,在义乌只卖0.19元。
为什么在义乌商品价格这么低?秘诀在于当地成板块的工厂最大限度降低了成本。义乌人凭借“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市场与产业联动”的独特发展路径,让市场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反应堆,引发了资本、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连续裂变。
目前,市场有三种模式:产地市场、销地市场和中介市场。产地市场是买本地、卖全国;销地市场是买全国、卖本地;中介市场则是买全国、卖全国。
如今,中国的市场经济已从简简单单的“异地倒货”,演变为区域化、规模化的竞争,产业成为支持市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全国的纯中介市场都面临萎缩,因为纯中介市场是交通不发达时代的产物。货物的流动已经由原来的层层周转,演变为产地和销地的点点对接。
义乌,创造出了更有竞争力的市场引领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而此前,义乌也是买全国、卖全国,但现在义乌40%以上的货都是本地产,然后销往全球。
近年来,围绕汉正街形成的服装等产业,才是汉正街的希望所在。目前,汉正街交易额达到260亿元,其中由汉正街分离到周边生产基地的交易额超过了100亿元。
2000年,汉正街启动以“重塑品牌、重塑机制、重塑布局、重塑环境”为核心内容的“二次创业”,推动市场提档升级,全面打造汉正街商贸旅游区。汉正街商贸区旅游区改造项目原计划分三期进行,总投资50亿人民币。一期汉正街第一大道项目投资15亿,于2006年8月建成开业。
两年多来,汉正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汉正街管委会一负责人总结为四大“变脸”。
变
变变
两年个头长大一倍
汉正街两年间市场内经营面积增加了100多万平方米,个头长大一倍,相当于3个中山公园。管委会介绍,原来汉正街经营面积不到100万平方米,2004年龙腾置业、甘肃大陆桥、浙江国华礼品等大型开发商陆续进驻,豪掷数十亿元的重金开发,库玛、全新时装批发城、第一大道、品牌服饰批发广场、暨济商城等新市场相继冒出,刷新了汉正街老旧的面孔。
变
千家小作坊搬走
2005年12月20日晚,永庆巷一服装作坊发生大火。
火灾后,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当即批示:汉正街小作坊必须坚决取缔。3个月中,6657家非法服装作坊全部取缔、搬迁。“作坊取缔了,我们都以为失业了,生意没得做了,可搬家让我们搬出了惊喜。”不少作坊老板感慨。
让老板们惊喜的是工业园的诞生。汉川的汉正服装工业城借机诞生,黄陂佳海工业园、蔡甸永安街的汉正街服装基地也正在加紧建设,再加上桥口西部的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和东西湖中小企业城,这5大服装基地开始与汉正街市场进行对接,标准、宽敞的厂房成为汉正街服装的坚强后盾,已有近千家作坊入驻这些工业园。
汉派服装协会一负责人称,“小作坊关闭、转型,库玛、第一大道的进入,使服装市场逐步向中高档和品牌转型,有利于汉派服装的再次辉煌。”
变
“水货街”变成品牌街
“要买仿名牌假货,请到汉正街。”多年来,汉正街就总与“水货”联系在一起。
如今汉正街正在努力扔掉这顶帽子。亮堂的展厅、透明的玻璃、手扶电梯、观光电梯、监控设施,这些原来只有大商场才有的高档设备,在第一大道、暨济商城、汉正街饰品大楼等新市场中随处可见,现代化的大卖场、专卖店、精品店正在取代传统的摆摊经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汉正街经销的品牌已达3000多个,皮具类就有沙驰、苹果、BOSS、登喜路等几十个品牌,服装有红豆、威鹏、波司登等,大量品牌的抢滩不仅让市场商机和人气上升,也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总经销、总代理的大本营。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