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价前奏:李宁换标背后的逻辑
编者按:李宁的消费人群年龄偏大,而未来的竞争在于对年轻消费者的争夺,李宁正通过换标进行品牌重塑。
从对称标到不对称标,从“一切皆有可能”到“让改变发生”,2010年6月30日,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HK.2331,下称“李宁公司”)发布了新LOGO(标识)和Slogan(口号)。
“通过外部调研,消费者从偏好度和原LOGO的直观感觉上反馈,李宁给人以积极向上、有潜力、中国特色、可亲近、可信赖的品牌形象,但在时尚、酷和国际化观感方面落后,我们必须加以改变。”今后的几年内,方世伟恐怕要将类似的话重复N遍。
方世伟是李宁公司集团副总裁和CMO(首席市场官),2007年6月进入李宁公司,3年来,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对李宁的品牌重塑。
而对于李宁公司CEO张志勇来说,李宁新标的发布则意味着更多:李宁的消费人群年龄偏大,而未来的竞争在于对年轻消费者的争夺;国内体育用品行业过去开店就能增加营收,现在需要更加直面来自业内的国际品牌巨头的竞争,李宁公司需要将主战场从国内二三线市场向一线和超大城市转移。
意在提价
2009年财报显示,李宁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25.4%,实现销售收入83.87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业内估测的阿迪达斯中国2009年的销售额。也就是说,这是2004年国内销售收入被阿迪达斯超越之后、李宁公司时隔5年又重新夺回了“榜眼”位置。仍然独占鳌头的是耐克中国公司。业内估算,耐克2009年国内销售额约100亿元。
但张志勇注意到,2008年之前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年增长约30%,2009年约11%,2010年估计是15%~16%。李宁公司自身的成长正随着规模的增大而减缓:2008年该公司增长逾60%,2009年只有25.4%。
“市场增长的驱动力已经发生变化。过去那么多年,体育用品增长的驱动力在于分销,我们叫多开店,中国市场非常大,让人买到,就要有店,方便消费者购买使得这个产业发展非常快。现在店开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会回到竞争的核心和关键阶段,我们称之为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张志勇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产品跟品牌创新,做这两个事情首先还是要有真正的品牌定位,没有这个定位做不了后面的事情。品牌定位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呈现的是品牌的调性、产品的特质,加上口号,还有LOGO,这四部分通常形成了消费者看到的品牌个性。”方世伟说。
2006~2007年,李宁公司针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李宁品牌实际消费人群与目标消费人群相比,有了一定偏移,整体偏大,35~40岁的人群超过50%。而被张志勇视为新一代创造者(Generation 1 Creator)、13~26岁的主要目标人群,往往觉得李宁不够“酷”。
这让张志勇很头疼,毕竟,李宁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李宁的想法一直是做“国际的李宁”,而非“中国的耐克”。即便只是做好“中国的耐克”,李宁品牌也势必面临一场从二三线城市转向国内一线和超大城市的“上升”运动。于是,给李宁品牌注入更多活力、时尚元素亦成为必然。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