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升级
今年春天,董华清的日子很不好过。作为东莞一家服装企业的总经理,他一直在为工人短缺的事情忧虑。他手上的订单量虽然足够20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但是按厂里现有的工人人数,却只够勉强运转15条生产线。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像董华清这样的商人并不少见。不但如此,一些内陆城市也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用工荒”似乎正在全国范围蔓延。面对即将消失的“人口红利”,中国服装产业该何去何从?
4月底、5月中旬,笔者分别走访了泉州、石狮、广州、佛山6家大型服装企业,收获颇多。虽然各自规模、生产的品种不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产业升级,装备先行。在这6家企业看来,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危机、促进增长的应对之策,而且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更是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久之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再一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当下企业的发展方向。
在这次走访的企业当中,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笔者可以说是怀着“朝圣”的心态而去。这家当前全球最具活力、最先进的纺织服装制造商之一,不仅仅因为超大的规模而声名响彻业界,还在于其对纺织、制衣技术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令人折服。在溢达制衣厂(拥有员工15 000名),有一个由50余人组成的制衣设备技术部,专门研究成衣制造工艺与设备的关系,其中“如何通过设备将生产效益最大化”、“如何通过设备将制造工艺发挥至极致”等是技术部重点关注的内容。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技术功底,该公司多项制衣设备技术获发明专利。也因此,业内一线品牌生产商在开发新产品前,都必去该厂取经。溢达掌舵人杨敏德曾称,从来就没有什么夕阳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落后的技术,也正用实际行动实践着她对这份事业的理解。
大量事实和现状表明,技术升级是中国服装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是服装企业未来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基于此,我刊本次专题以近两年服装企业投资的热点——自动裁床、自动拉布机为切入点,从产业、技术、产品、用户实际使用感受等角度,深入剖析产业现状,希望能给我们的读者以启发。
服装产业升级,不仅仅是服装企业与设备供应商的事,承担产品与技术集成作用的经销商也需从知识、观念、管理上升级,实现同步发展。目前,缝制设备行业经销商群体普遍存在知识老化、观念陈旧、作业方式落后等问题。许多经销商对吊挂系统、拉布机、自动裁床等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尚且一知半解,指导服装行业技术升级就更无从谈起,这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依托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升级是一场“百团大战”,希望与服装行业有关的供应商、经销商、技术人员、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各司其职,为提高服装行业的科技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服装企业而言,在提高企业高科技含量的同时,还应考虑市场回报,但是不能只看眼前,要着眼于中长期的市场回报。高科技的运用不是一次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一场思想的转变,一种投资方式的转变,一种影响企业命运的运营策略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服装企业真正认识、理解升级,而不是被迫接受,更不是跟随潮流的走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