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低艰辛路——在夹缝中生存的珠三角企业家
“无论是中低档,还是高档产品,每个老板都赚钱了。”力高制衣总经理王德生表示。
不少今日叱咤风云的民营企业家,回想起当初创业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然神采飞扬。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许多行业和市场存在真空,只要够胆量、有眼光、肯拼命,甚至是有“关系”,大有机会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不过,近几年,这群“草莽英雄”不得不承认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事实,因为国内外的营商环境已然出现变化。一方面,市场逐渐规范,浑水摸鱼的“好日子”不复存在了;另一方面,大量的同质化竞争者涌现,市场空白地带日渐狭小,产品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路只会越走越窄。他们不能再仅仅依靠当年打天下时“欲拼才会赢”的莽劲,而是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通过“再创业”,打响产品的品牌;而另一部分企业家,则利用他们在传统行业的经验,挖掘和开发出新的细分市场。
对于想白手兴家的新生代年轻创业家,如何利用时代赋予他们的国际眼光、IT技能等后发优势,寻找到前辈未能看到和捕捉到的商机,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难题。对他们来说,遍地黄金的好年代更加遥远。
不管是已成产业中坚支柱的“草莽英雄”,还是年轻的新生代创业家,他们都在夹缝中为自己的生存空间而战。
1990年代的“黄金时代”
“当年(1990年代初期),我们八点钟才上班卖瓷砖,但是六七点的时候,已经很多人在外面排队了。瓷砖供不应求,我们只能按需分配。有些人还私下找关系,要求多买一些,但是我们也没办法,我们的产量就只有这么多。”曾为佛陶(原佛山知名国有陶瓷企业)人的兰姐,在佛山陶瓷界泡了20多年。说起佛陶曾经光辉的日子,她神采飞扬,似乎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回忆起那段辉煌的日子,兰姐说,当时进入陶瓷行业,是很多当地人梦寐以求的梦想。前去陶瓷企业应聘销售的人太多,只好通过笔试竞争上岗。因为销售陶瓷的工作非常轻松,基本上是坐在凳子上,跷起二郎腿等客人上门,半天就能把一天的销售任务做完。
服装企业也是如此。“1990年代是非常辉煌的日子,很多人拿钱等着你出货,忙都忙不过来。”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的顺德均安牛仔制衣业,在“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的光环照耀下,如今早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但是谈起1990年代的繁荣景象,力高制衣总经理王德生依然非常兴奋。
虽然并非力高制衣的创始人,但王德生做过牛仔洗水厂、制衣厂,在牛仔行业有着长达20年的资历。“不过,那时候的出货量都不是很大,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一般就是一千条的月产能。”王德生表示,当时的牛仔人头脑都比较单纯,觉得1000条的月产能已经非常了不起!其时,顺德大量的牛仔制衣供给全国市场,远销国外。“无论是中低档,还是高档产品,每个老板都赚钱了。”如今均安有1600多家服装企业,成为中国四大牛仔服装产业基地之一,产业总量也占据均安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陶瓷产业、服装产业在1990年代的风光并非个别现象。改革开放后,经济欣欣向荣,给了传统的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一方面是消费者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企业的进入门槛低,不少嗅到商机的创业者在这一轮发展的机遇中轻易积累了丰厚的财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胆子大的民营企业家开始登台,不管文化高低,不管出身如何,只要敢干,总有机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这一轮发展大潮中,珠三角逐步形成很多专业的产业基地、专业镇,并在全国乃至全球打响品牌,个别企业也开始脱颖而出成为知名的企业。
牛仔服装的利润已经低得可怜
进入21世纪,传统制造业的内外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从2008年起,一场金融危机来袭,直接考验着中国民营企业家近30年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出口形势开始出现逆转,前景不明朗,加上去年底开始闹得沸沸扬扬的用工荒,更是令传统制造业的人工成本急剧上升。记者采访珠三角多家制造企业发现,今年以来大部分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及运营成本的涨幅一般在15%—30%之间。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各种染化辅料同比大幅上涨,靛蓝粉等生产牛仔布的重要原材料更是上涨近一倍。洗水用的燃煤和化工原料同样迅速涨价,煤价最高时也翻了近一倍。”服装业界人士谈起经营成本的上涨,对一切的加价已是轻描淡写。总体成本上涨带给服装行业最直接的影响是,利润微乎其微。有业内人士透露,低端牛仔行业的出口利润很低,一条牛仔裤甚至只有1美元。
“在出口市场,如果现在做低端产品,完全没有竞争的空间。”王德生表示。在国外客户的疯狂压价下,牛仔服装的利润已经低得可怜,出口额的上涨很难带来利润的提升。
陶瓷企业联合自救
陶瓷行业的逆转之势也让业界人士瞠目结舌,“甚至出现了先发货,再想办法收钱的现象。”巴顿将军陶瓷总经理叶军表示,这令很多企业遇到了资金问题,倒下了一大批。
当时,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尚未成立,群龙无首。2001年,知名陶企新中源站出来,向佛山各家陶瓷企业发出号召,希望把市场重新规范起来,业界人士私下订立规则,一起执行见不到钱不发货的规则。随后,陶瓷出口交易规则才逐步规范起来,情况有所好转。
出口转内销的艰辛路
“皮鞋业出口市场最大的挑战是国际贸易规则的改变。”金牛皮革集团总经理刘志军表示。朋友在东莞发展成功的故事吸引了当时月薪仅700元的刘志军在1999年辞去教师这个旁人眼中的“铁饭碗”,从湖南转道东莞,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他先后供职裕元鞋厂(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的代工厂)、纬达皮革(亚洲第一大的牛皮二层供应商),随后在2003年以80万元的创业资金创办了金牛皮革集团,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刘志军口中的国际贸易规则,是指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自2006年10月开始征收,至今已近5年。“对于制鞋企业,尤其是真皮行业,几乎是致命性的打击。”金牛皮革的出口市场份额,一度下降了将近三分之二。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刘志军迅速启动产品结构调整和进行多元化的市场战略,进攻内销市场。不过,国内市场并非是一块容易入口的“大肥肉”。“内销的单价虽然还可以,但是也有风险。”金牛皮革集团的皮革产品供给百利、格蕾丝等知名品牌的代工厂家。但是,傍着知名品牌也并非就上了万能保险。
按照刘志军原定的设想,30天的回款周期,能够让企业保有足够的资金流发展,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想的发展,“一般要60到90天才能回款,这对我们的资金要求比较高。”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的新政策也成为困扰创业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没有办法做大,发展总是会受到限制。”刘志军分析道,第一,国家对传统产业,尤其是皮革这种高污染的行业发展制定种种限制;第二,市场对皮革产皮的划分越来越细,企业的挑战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