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外贸纺企加速实现自主品牌梦

      金融危机犹如一个黑夜,却也给中国的外贸企业带来了一双寻找光明的黑眼睛。

      这场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因而一些反应较快的企业开始了新的发展思路的思考,认为与其为别人做代加工不如走“自创品牌”之路。但对于外贸出口企业来说,“自创品牌”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别于一些实力雄厚的外贸企业的创品牌之路,江浙地区一些中小企业正在“线上”试图实现自己的品牌梦。

      弯路

      南京的陈先生(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年  多来,陈先生在创品牌的路上峰回路转,变换了多种思路,基于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现状,他最终选择了“线上创品牌”。

      陈先生是南京一家服装厂的老板,主要生产羽绒服出口北欧,90%以上做出口。

      整个2009年,陈先生的出口订单曾减少了30%-50%,内销市场却逆势增长,陈先生看到了市场的转变,心中也有了另一番打算。

      当时陈先生还有5家服装店铺,是国内某个品牌的加盟店。

      “现在对于做内销来说是个机会,我要做产业链的终端——拓展店铺。”2009年下半年陈先生不止一次地这样说。

      有了决定之后,他不止一次地到多个城市考察。

      那时陈先生反复地给记者算一笔账,一个街铺的投资大概是20-30万,转让费和装修费加起来差不多20万,这样一个店的投入在50万左右。按照原有店的销售情况,一年的纯利润保守估计在20-25万,也就是2年就可以回本。

      开到20家,回本之后每年的纯利润在400-500万左右,这比做订单要轻松多了。

      按照这样一个理想状态,2-3年之后,陈先生就能去履行自己一生的梦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品牌。“我计算过,创一个品牌的前期投入在2000万左右,我现在拓展店铺也是为我将来自己的品牌在做渠道。”陈先生说。

      转变

      半年之后,再见陈先生。

      他正在找一个大房子,准备在淘宝网上做品牌店铺。

      半年的时间,从现实转到虚拟,陈先生的思想缘何发生了如此大的转换。

      陈先生说:“现在城市街铺的租金越来越高,占有率也越来越高。去年,除了街店,我也想过进国内百货商店。”

      但是都是困难重重。

      “出口商品的交易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看样订货,一次下单,货到付款。但是国内的商品零售行业的规则就复杂得多了。”陈先生分析,目前国内的终端消费渠道大多采取 “联营联销”的方式,这些终端消费渠道设立一个物业,招揽知名品牌的生产商或者代理商进店,让它们自己独立营销商品,百货公司通过“扣点”的方式获取利润。

      而这对于过去只从事生产、没有国内的销售渠道的国内外贸企业而言,要想进入商场还需要接受严格的挑选,难度很大。

      “接洽后我发现,商店收取的促销费、促销员服装费、清洁费等各项收费竟有15项之多。国内的超市虽然大部分是商品买断经营,但却需要供货方先行垫付商品,在一定的账期之后再跟供应商结算。这种类似‘赊货买’的经营模式,短的账期要半个月二十天,长的可能要一两个月。”陈先生说对于目前的自己在这条路上看不到希望,没资源,没渠道。

      如果企业可以绕过中间的渠道商直接面对终端买家,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中间环节的成本、降低价格,买家与卖家也减少了“脱节”的情况。

[1] [2] 
  • 相关阅读
    1. 纺织服装业,内需潜力如何释放?
      中国1.7亿人就业的纺织服装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前7月纺织服装外贸详解出炉,“后疫情”时代几件大事须早作准备
      纺织服装行业遭遇“大撤退”:外贸企业创新自救
      国内纺织业“重回”中西部?为什么从劳动力低廉的东南亚回来了?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