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装工艺谈门襟机的创新
缝制设备的制造越来越贴近服装工艺,对服装工艺的了解也成了各缝制设备企业进行设备创新制造的突破口,例如开袋机、门襟机、上拉链机、贴袋机等等。通过对服装工艺的了解,研发出高效、节能、针对性较强的缝制设备成了创新的热点。下面笔者就以门襟机为例,简单阐述一下不同时期服装工艺在缝制设备研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 服装门襟开筒的工艺要求
众所周知,在服装加工领域,T恤的门襟分明门襟和暗门襟(偏门襟)两种。明门襟线迹是两条规定宽度的平行直线,中间需要有两条开口;暗门襟线迹是一条直线和一条斜线,或者是倒“八”字线迹,中间需要有一条开口(图1)。
图1 缝纫线迹对应服装款式图
过去服装厂在做门襟时,大都是手工缝制,要通过划线、缝纫、裁口、熨烫等工序,人为因素对门襟的缝纫宽度、线迹等影响较大。另外,即使是熟练工缝纫时也会产生控制上的不稳定,或多或少都存在门襟宽度不准、位置偏移、止口绷口不良等现象,严重影响产品质量。这就要求缝制设备制造企业研发出具有针对性的门襟设备,这对缝制设备制造企业进行创新型研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 门襟机的问世
2. 1 第一代门襟机
第一代门襟机于20世纪80年代就在日本问世了。它是在双针机的基础上改进的,增加了一套拖布机构,通过更换针夹、针位的方式来完成不同门襟宽度的缝制。此种设备设计简单,构思比较直观,它利用了双针机一次可完成两条线迹的方式,再加装相应的附件,一次完成明门襟的缝制(图2)。其代表产品有:重机APW-169门襟机、日本羽岛HPM-20门襟机(图2)。门襟机的优点和缺点一样突出,优点是一次可完成明门襟的缝制,简单高效,质量稳定;缺点是该机虽然解决了明门襟的缝制问题,但对暗门襟的缝制却束手无策,因为暗门襟要求是一条直线和一条斜线,且间距最小处为1/8″(3.175毫米,一般为2针距),还可能带头部尖角。因此第一代门襟机在应用上具有局限性。
针位变化线迹图
2. 2 第二代门襟机
21世纪初问世的第二代门襟机,在服装工艺方面又有所提升。其主机采用单针平缝机头,再配以可在同一平面X、Y方向随意移动的大压板装置,可以完成在同一平面内、一定范围内的任意缝纫。既可以进行两条平行的明缝缝纫线迹,也可以缝制1条直线、1条斜线的暗缝缝纫线迹,而且在改变缝制线迹时无须更换任何零部件,只要修改显示屏上的控制参数即可。最具代表性的是泰国UZ-PL33-ST/PS门襟机(图3),此款机器在第一代门襟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通过送布装置的移动解决了普通缝制设备不能进行斜线缝制的缺陷,同时也扩大了机器的使用范围,有效地解决了明、暗门襟的缝制。但是又出现了一个很突出的问题,由于这款机器上没安装类似花样机的筒式压脚,在没有压脚压布的情况下,线迹调节能力大打折扣,在缝制特殊面料时,容易带来较频繁的浮线、断线等故障,影响缝制效果。另一个问题是这种运动方式在准确保证布料的相对移动上还有不足,在缝制特殊面料时易造成上下层布料的错位。
2. 3 第三代门襟机
第三代门襟机首次亮相是在2007年CISMA展上,它就是土耳其YACIQI3500-1门襟机,该机采用单针平缝机机头作为缝制单元,布料在拖布压板带动下前后移动(Y方向),缝纫机由电机驱动丝杠在导轨上左右移动(X方向)(图4),来实现在同一平面内的任意线迹的缝制。该机通过缝纫机头的横向移动将X、Y方向的运动分开处理,布料的运动方式只是单一方向,有效解决了第二代门襟机拖布板要同时完成X、Y两方向运动的不足,解决了布料易移位的问题,同时又设计了特殊压脚机构来辅助压布,防止布料在缝制开始时起皱。第三代门襟机在继承第二代门襟机各项优点的前提下,通过结构的完善,满足了明、暗门襟各自的工艺要求,真正实现一机多用,解决了门襟缝制的根本问题。
土耳其YACIQI3500-1门襟机是业内较早推出的第三代门襟机,它的整体设计大部分采用开袋机的通用技术设计,除了增加机头移动技术之外,其针板设计、中刀机构设计也有独到之处(图5)。当机头左右移动时,压脚下面凸出的针板孔在长槽内移动,以满足不同门襟缝纫宽度的变化要求。凸出的针板孔与小压脚在缝纫过程中对布料起到有效的压制,防止了机针刺布使布料下陷所带来的脱线和布料起皱,这些都满足了服装加工工艺的要求,但在细节上还有一些瑕疵。由于针板设计过小,起缝时布料受到小压脚压力作用下及易卷入长槽内,影响布料的顺利通过,导致布料偶尔堆积及引起断针、断线,甚至损坏布料。另外,由于该机切刀采用单轴单刀设计,稳定性较差,切刀易磨损,导致切布切口质量较差,其单刀设计也造成在开明门襟时无法完成两条切口(图6)。
图5 土耳其针板孔 图6 土耳其单刀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