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 中国服装如何发现未来
蝴蝶效应、多米诺效应、尺蠖效应……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将遵循何种走势,与外向性特征明显的国内纺织服装产业息息相关,全球背景下的纺织服装产业结构、消费者需求以及竞争方向都在剧烈的变动之中,新生事物的诞生几成必然,在变动的坐标系中,中国服装企业该发现什么?
后危机将是行业未来一段时间关键性的话题。
在经济危机之后,旧的发展方式往往面临打破,新的经济格局有待确立,其核心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在过去的一年中,各国都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对服装企业而言,产业重组、资本运作、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都成为重头戏。
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什么?是发现。CHIC2011重拾发现的价值,倡导发现是一种眼光,一种战略,一种姿态。危机之后的中国服装产业,将延续这份淡定与沉着,客观发现自身在世界服装格局中的当下位置与未来走向。
发现对手两级博弈的真正升级
正如危机之下,更要重视机遇的重要性一样,在后危机时代,作为刚刚走过而立之年的中国服装产业来说,更要关注挑战的存在。
在经济危机中,最为敏感的依旧是占据时尚巅峰的欧美时尚大牌。深受重创之后,它们进一步认识到巩固品牌与渠道等核心资源的必要性。针对新兴市场和新的目标消费者,国际服装大牌已经毫不犹豫地发起冲击。LV、GUCCI等在中国不断扩店,打折潮席卷一线城市,这证明欧美市场受挫后的奢侈品牌们正把有限的预算放到期望值最高的市场——中国。
万宝龙等奢侈品牌与国内代理商的纠纷也昭示,全球各大奢侈品公司都希望能利用过去10年里在中国小规模、试探性的投资,转为在现阶段迅速扩张,独立掌控渠道。
而在全球服装产业链的另一端,越南、泰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新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而中国正在不放弃精细加工优势的同时,向设计、研发等高端演进,与国际大牌在渠道与营销领域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显然,在国际大牌将品牌与渠道优势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渗透时,国内服装企业仅仅认识到设计的价值与品牌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发现更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发现自身在营销与渠道建设方面的潜质,发现更为适合的文化突破口同样迫在眉睫。
发现需求13亿人的穿衣需求是最大的市场
中国正迎来穿衣细分化时代的到来,国内市场的多层次性和差异性也决定了服装品牌的多元性分布。近两年,波司登等服装知名品牌掀起了向海外进军的浪潮,并有所斩获,国内对国际知名品牌的呼唤也更为迫切。对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谈话中多次强调,国内需求是我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内需的拉动会使中国纺织服装业挺起脊梁。
意大利是诞生世界服装名品的圣地,这里的中小品牌和服装集群同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说明消费者对服装品牌消费需求的差异化是客观存在的,在中国市场更是如此。
目前的形势是,随着交通和支付系统的完善,服装消费也将覆盖农村市场。以往动辄就向往一二线市场的服装企业,开始在三四线市场开辟新战场。
除却13亿人口穿衣带来的刚性需求,其实需求的扩大还依赖于服装品牌的创造力,在消费者身上发现新的需要。中国服装企业真正脱离模仿与跟随时代,必须建立起现代、科学、完善的调查体系、设计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以科学的态度和和服务为本的理念发现消费者,发现市场,从市场孵化品牌阶段发展到品牌创造市场阶段。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