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发生变化的不只是纺织业——“世界工厂”的机器“革命”

      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突然迎来这波机器换代潮?

      “机器革命” 

      2005年,大朗镇毛织服装生产企业使用的数控织机仅有2000台,到2008年增长到4000台,2009年猛增到6000台。

      27岁的销售员王永周终于等来了他从业以来“最好的日子”。

      这位浙江小伙卖的是电脑横织机——一种通过电脑编程语言对整个织衣系统实行智能控制的机器。一年之前,他一个月才能卖出两三台,现在一天就能卖这么多。“最重要的是没货”,就像任何一个有“奇货”可居的卖主一样,王永周毫不掩饰他的兴奋和傲慢,“超过5台,分两次给;超过10台,分四次给,而且,”他顿了顿,“要到9月以后。”

      他所在的公司虎王数控总部位于浙江,两年前还在生产自动麻将机,现在则已全力转向横织机这门新生意。去年上半年,他们在东莞开设了分销点,将机器从浙江运过来卖。短短一年多,井喷的销售让老总决定,下个月,在东莞投资5000万元建厂。

      王永周的门店位于中国毛纺织重镇——东莞大朗镇的银朗路。两年前,这条双向四车道的马路还没什么人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家电脑横织机的招牌,织成了一匹横绸。

      这个面积不过118平方公里的弹丸小镇,已经聚集了45家数控织机公司,其中1/3是2009年后才开业的。

      去年11月,第八届大朗服交会上,50多家纺织机械企业向组委会申请展位150余个,这是从未出现过的情形,组委会只得临时将部分展示区改为机械区,将原来的展位几乎增加了一倍,但仍然难以满足需求。

      据统计,2009年在大朗镇生产和销售的数控织机约2.89万台,主要销往珠三角。其中,仅大朗镇和相邻的长平镇就消耗了4000多台。

      大朗镇招商办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2005年,大朗镇毛织服装生产企业使用的数控织机仅有2000台,到2008年就增长到了4000台,2009年更是达到了6000台之多。

      买机器潮

      “前些年销量稳定在150台/年,今年的订单截至目前就已飙升到450台。”

      发生变化的不只是毛纺织行业。

      做玩具设备的东莞市博金机械设备厂,今年卖得最好的是充棉机——一种往布娃娃中填充棉的机器,每台可以代替20个人。销售总监王君平说,去年卖出70多台,今年最保守也能卖200多台。

      同样热销的还有插件机,这种机器主要为电子零部件提供插装设备,应用于家电、节能灯、LED照明和显示屏等生产上。目前国产厂商仅有两家:东莞的新泽谷和正可电子。

      “前些年销量稳定在150台/年,今年的订单截至目前已飙升到450台。”新泽谷销售总监陈卓忠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去年下半年才正式开张的正可电子,销售同样火爆。7月19日,记者在其位于大岭山镇第三工业区的厂区看到,迎门挂着祝贺销量突破100的大红条幅;一楼生产车间里,吃饭时间工人依然在加班。总经理甘宁告诉记者,订单已经排到了10月份,他现在“有单不敢接,怕交不上货”。

      东联也感受到了这种热度。它是东莞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融资租赁公司,2006年开始对外开展机器租赁业务(企业选好设备,东联出资购买,租给企业使用)。一开始,出租的都是大型的建筑机械和医疗设备,效益并不好。直到2009年下半年,在华尔街当过四年基金经理的总经理倪凌调整方向,租赁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性设备(比如插件机和贴片机),业务量顿时大增,去年底至今,已经投下1.5个亿。

      逆转的算盘

      每一个卖机器、买机器的人都会告诉记者:人工太贵了。

      是什么,让中国突然迎来这波机器换代潮?

      几乎无一例外,每一个卖机器、买机器的人都会告诉记者:因为人工太贵了。

      以热销的电脑横织机为例,这种自2004年左右才开始国产化的机器最大的特点便是节省人工——此前,大朗的许多毛纺织作坊,采用的是手摇机和自动皮带机,前者每台需要配备一个工人,后者每两台需要一个人。而现在的电脑横织机,一个工人可以同时看6-8台。

      王永周给记者算了笔账,目前纺织服装行业工人的工资一般在1500—1800元(熟练工更高),加上伙食住宿,每个工人每月至少要花费2000多元,每添加一台电脑横织机,人工成本就可以缩减到原来的1/6—1/8。一台机子8-15万,一两年就可以回本。

      而直接代替人工插件的插件机,性价比则更高。正可电子总经理甘宁做了个估算,在月产能相同的前提下,一套机器流水线需3名工人,而一条传统的手插生产线则需14个熟手,按每人每月工资1500元计算,用机器一年可省下用工成本近20万。

      广州特美声音响厂总经理蔡利辉是被这个“算术结果”吸引的客户之一。他向正可买了5台插件机。原来的全手插,80%变为机插。他向记者证实,节省的成本与甘宁的估算相当。

      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1] [2] 
  • 相关阅读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