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制企业生产汽车配件 多元化还是瞎折腾?
什么?缝制企业的主业不是生产缝纫机?
“是的,现在缝纫机零部件生产只占我们公司业务总量的30﹪,此外我们还生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制冷机械以及各种泵类产品等。”天津市臣涛精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经理助理张丽小姐如是说。
历数如今国内的缝纫企业,我们会发现如果把其中的一大批再继续冠以“缝企”已经不够准确了。因为世纪之初的这十年,在国际大环境之风云莫测和行业自身之周期起伏的共同催化下,缝企行业经历了一个成长、积淀、转变的复杂化学过程,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化学反应”就是——多元化发展。
从2003年、2004年至今,缝制行业先后经历了几轮多元化转型的浪潮,并且现在,仍在继续。
多元化模式各异
第一轮可以追溯回2004年,那时我国缝纫机生产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平台期。尤其对于那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不满足于企业只是在现有轨道上的平稳运行,他们开始为自己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在那一年,我国缝制设备企业中的骨干基本都开始走上集团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飞跃公司在此之前就已试水小家电、房产等领域,在2004年他们开始进军建材物流领域;中捷缝纫机有限公司早先投资的桑耐丽建材公司也在这一年初具规模;年初,宝石缝纫机实业公司宣布成立集团控股公司,大举开拓服装、纺织、地产及金融投资等领域;随后,杰克缝纫机有限公司更名为杰克控股集团公司,从此涉足机床生产领域并一发不可收拾;同年6月,通宇缝纫机有限公司改组成通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业务扩展到园林机械、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及配件、发电机、电动机等众多领域。
据调查,这也是同企业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不无关系的。如杰克公司的理念就是跨行业但不跨产业,选择致力于潜力巨大的机床制造业;中捷公司则选择多元化投资,在一个领域做到领先地位后再涉足另一个领域;通宇公司一再强调要坚持“把缝纫机生产放在第一位”的原则。
为了更深入了解情况,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何烨,她对此谈道:“这一批的缝企多元化发展,多是与企业的成功上市和准备上市相联系的,仅凭缝纫机的单项业绩很难支持企业的业绩报表,于是‘多元化发展’成为这些缝企走向上市的必经之路。”
2007年前后,第二次跨行业发展浪潮来袭,如果说上一次是集中于行业内第一梯队企业,这一次则主要涉及的是一批中小规模企业。同时促使他们多元化发展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不再是由企业发展趋稳趋强所致,而恰恰相反,中小企业的这次“旁逸斜出”,可以看做是一种被迫的自救行为。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和高端缝纫机成为市场的主流需求,一些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的中小企业开始面临生存困境,于是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在其他领域的“突破”,以此来给自己谋求继续生存的可能性。
采访中何烨副理事长还谈道:“区别于整机企业,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这股多元化经营浪潮开始波及到缝企中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受产业链的上下游影响,在危机中整机企业没有订单,那么零部件企业自然也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为了挺过危机他们也开始尝试多元化发展。”这可以看做是第三波缝企多元化转型潮,开头提到的天津臣涛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此还有宁波双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