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温州鞋企长足发展拥有六大优势

        鞋业是温州产业结构中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因此,温州得名“中国鞋都”。在后危机时代,在资本市场上失去了先发优势的温州鞋业快速发展遇到了阻力,6000家鞋企只剩下2000家,一些专家开始抛出了所谓的温州鞋业“衰退说”,一时间,密云四起。日前,笔者谭儒通过三年时间对温州鞋业进行调研得知,尽管温州鞋业遭遇到了许多发展瓶颈,但其前行之态不容置疑。温州鞋企前行拥有六大优势。

        优势一:历史悠久,传统产业

        说到中国鞋业不能不说具有800多年制鞋历史的温州,说到温州不能不提中国鞋王、吉尔达创始人余阿寿先生。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大转轨的历史时期,敢为天下先的余阿寿在温州西门租下40平方米的民房,开始招收学徒,率先办起家庭作坊式鞋厂,当时日产皮鞋二三十双。余阿寿技术好,讲诚信,慢慢在街上有了名气,市民尊称他为“皮鞋寿”。

        由于家庭作坊的鞋子生产模式所需成本低、流程简单、收效快,很快在温州风靡一时。余阿寿很快意识到,这种生产模式主要是订单加工,产品没有牌子,难以发展成大规模。于是,余阿寿开始走规模化生产的道路。1982年,余阿寿创办温州南塘皮鞋厂、康达皮鞋厂,工人上百,日产皮鞋数百双,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家庭作坊。在余阿寿的榜样作用下,温州鞋厂如雨后春笋,鼎盛期达到了6000多家,鞋类生产总量占全国25%以上。配套厂家多如牛毛,达2500多家,形成了一条龙服务;鞋业人才聚集,技术型人才储备充裕;中国鞋都品牌影响力波及全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客商……

        优势二:政府支持,企业专注

        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鞋业的集散地,进入后危机时代,土地的升值、原材料涨价、人力成本上升,鞋业在这片“发达”的区域里受到了冷遇。广东省委省政府率先作出了推动经济“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东莞等地的鞋企开始规模化向北向西大迁徙。

        在温州产业结构中,鞋业不仅是支柱产业,而且是最重要的产业,温州政府虽然对鞋业也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要求,但是一直不离不弃。每个规模的鞋企都有市委市府领导专人对口帮助。在吉尔达鞋业公司,温州市委常委、市府副市长多次到吉尔达现场办公,解决企业发展的困惑和困难,为企业保驾护航,还下派了专职的党建指导员指导企业党建工作。

        9月20日,北大副校长海闻教授在“中国经济走向与温州未来”高峰论坛上称:“就算是传统的制鞋等企业,也并不一定要参与转型升级。”显然,在温州鞋业转型并非是唯一的出路。

        吉尔达30年专注做鞋,一心一意地打造精致鞋品,所以有精力不断地深炼内功,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皮鞋的科技含量和鞋品质量,为企业跨越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优势三:目标一致,人才济济

        《吴子•治兵》曰:“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中国有句老话叫“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温州鞋业多半是家族企业,管理层虽然意见不尽相同,但创业的目标是绝对一致的。家庭的利益把管理层捆绑在了一起,他们励精图治,一心一意,努力打造着吉尔达未来扬帆远航的“航空母舰”。

        吉尔达也是一个子承父业的鞋企,所有者亲缘很近,创业目标完全一致。在经理层中,吉尔达拥有了一流的人才队伍:负责营销的是有十多年鞋业营销经验的营销专家;外贸和开发的管理者曾经在知名的国际公司司职同样的工作;生产管理者来自于中国著名的鞋业的工厂,他将原工厂的精益生产模式有机地移植到了吉尔达;行政工作由党的书记亲自把关,他是吉尔达获得“活力和谐企业”的主要建设者……目前,吉尔达拥有的“名家名师”、高级经营师、财金作家等各类专家人数占员工3%以上,他们是吉尔达未来跨越的一股重要力量。

[1] [2] 
  • 相关阅读
    1. 生产旺季 温州鞋企“招工难”愈演愈烈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