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破解“人才荒”——中缝协全面推进行业人才体系建设

      胡锦涛主席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今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提出了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破解“人才荒”

      中缝协全面推进行业人才体系建设 

      一直以来,人才缺失,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整体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水平提升的一大瓶颈。近两年,企业纷纷引进了国外的行业专家、研究人才加以应对,但破解行业“人才荒”仍需要培养大量的本土设计制造、维护修理、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我国缝制机械行业产业升级的基础保障和关键。因此,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一直把提高行业技术人员素质和建设一批复合型职业技能型人才队伍作为行业培训工作的重点。

      推行技能资格认证

      建立人才准入机制

      2003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根据会议精神,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协会决定在行业中筹备开展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

      为此,协会组织成立了专家组,历时三年编写了《缝纫机装配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2005年,中轻联在中国缝制机械协会设立中国轻工缝制机械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管理总站,《缝纫机装配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正式启动。

      5年来,总站先后在上海、江苏、北京设立了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广州、浙江基地的建设也正在进行中。同时,多次在广东、浙江等地组织了国家职业技能考评员培训,完善了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体系。2008年,协会专门制定了《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五年规划》,目标是每年的培训鉴定人数增长100%,5年内实现5000人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8000人参加过职业培训。到2013年,力争使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覆盖到缝制机械制造、使用、营销、服务等相关领域。

      截至目前,全行业累计已有上千人次参加过职业培训,取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缝纫机装配/维修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从业骨干员工共计520人次,其中,中级工369人、高级工112人、技师15人、高级技师16人,行业技能人才队伍逐步形成,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维护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搭建技能大赛舞台

      大量人才脱颖而出

      2008年12月,经协会批准和备案,一次以“岗位练兵、岗位成材、岗位奉献”为主题的职工技能竞赛在上海培训基地举办,前后共历时约2个月,上海骨干整机企业一线的技术工人热烈响应,积极参赛,比赛紧张而激烈,入围决赛的选手根据名次和有关条件分别被授予相应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这次比赛的良好效果令协会很受触动,认为用技能竞赛的形式来整合各种资源,不失为一种完善行业技能体系、培养技能人才的长效机制,同时还能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行业内推广,扩大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覆盖面。2009年5月,经过五个月的紧张筹备,协会发起主办了全国缝制机械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这是行业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全国性大型赛事,为缝纫机维修工提供了展示技能的舞台,向全社会昭示了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新型人才观念,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从业人员学技能、比技术的热情。近500名选手参加了首届大赛,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大赛在各地掀起了行业学技术、练技能的风气,有效地推动了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并在服装等相关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了更好的发挥大赛作用,协会改革和完善行业技能竞赛组织模式和各项制度,对今年6月开赛的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进行了新的定位和规划,比赛周期调整为两年一届,选拔赛规模由上届的5个分赛区调整扩大为8大赛区,总决赛选手人数也由上届的24人增加到48人。

      自举办以来,大赛所产生的效应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很多现象都让人惊喜不已。从第一届大赛开始,越来越多的缝机企业和服装企业参与到活动中,可以说,借助大赛协会真正找到了缝机行业与服装行业对接的结合点。维修工参赛的热情更胜上届,错过本地比赛机会的选手甚至远赴千里赶来参加下一站的比赛,许多去年参赛的选手也来报名,包括决赛中获胜的选手。他们说,再来参赛一是想取得更好的名次,二是检验这一年来自身技能的提高。最可喜的是,职业资格证书已逐步被行业和社会认可,成为维修工技能实力的证明。首届大赛获胜的前三名当选为2010年度“全国轻工行业技术能手”,有些选手凭上届大赛取得的成绩当选为当地的劳模。目前,8站选拔赛已进行了4站,报名和参赛人数近400人,可以预见,本届比赛的规模和影响力将远超上届。

     

[1] [2] 
  • 相关阅读
    1. 纺织服装业,内需潜力如何释放?
      疫情,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习惯
      阮积祥:疫情催生对工业缝纫机的需求 机会大于威胁
      全自动充绒机工作故障怎么办 教你如何自我排查 不影响工作时间
      富山的“一针一线”都成为数据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