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为鞋企转型升级注入新的DNA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规划不乏新意,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被放在了首位,明确强调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综合处石象斌认为,粗放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建议将经济转型作为主线,以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对国家提出的“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专家们认为,这将有利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所以未来五年,创新、品牌、开拓新市场、节能减排等将继续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词,而加速转型升级则是中国企业的首要任务。
中国企业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十一五”期间,有企业已经先行一步,主动转型,为迎接“十二五”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难题不少,但许多企业已对解决难题的思路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说起企业的经营状况,东莞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说:“明年春节前的订单都已排满了。”
这家创办于1992年的女鞋生产商,现年产中高档女鞋1800万双,员工超过2万人,年产值近4亿美元。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制鞋业尤其是东莞鞋企订单锐减,不少企业停产甚至倒闭,而秉承“发展、转型、升级”六字经营箴言的华坚集团却逆流而上。
“目前的危机促使我们把更多精力放在开拓内销市场、创建自主品牌上。”对于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张华荣始终坚信自己的经营理念,“挖掘潜力,我们可能会站在制鞋业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奠定基础:突围初见成效
华坚集团是传统出口加工型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样本。东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日前公布调研数据称,近年来大约有1200多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三资”企业,今年上半年就有313家。
几年前,在别的企业还满足于低端代工赚取加工费时,华坚集团就开始做两件事:产业链一体化,生产地多极化。这种转型使得华坚集团在成本增加了12%、利润率从8%—10%下降至2%—5%的困境下能挺过来。
自行生产原料、配件、模具,为高品质的成品鞋制造奠定了过硬的质量基础,由于拥有中底、PU底、橡胶底、楦头等的研发生产能力,客户纷至沓来;而不从外购进生产原料、配件等,使利润链条变长,在困难时期,大大提升了企业抗风险能力。
华坚集团更大的转型,是由自主研发、自创品牌以及与服务品牌合作带来的产业升级。
在华坚集团东莞总部的一座独栋大楼里,2000多名员工从事着研发工作,这是华坚集团斥巨资设立的研发中心。此外,张华荣还从意大利、巴西、西班牙等国家聘请了近30名专业设计师。
张华荣还开始尝试“借船出海”———跟一些有成长潜力的服务品牌合作,为其制造设计好、质量优、交货快的鞋品,用3年时间帮助其成长,然后跟这些服务品牌互相参股,谋求最终上市。
“我们最强的是研发、制造、快速供货,我们用自己几十年的生产经验跟他们先进的商业运营合作,然后再进行股份合作,这就是一个共同利益组合。”张华荣说。
现在,“如何分散风险”成了张华荣每天思考的课题。他甚至开始挑选订单,将单家客户的订单采购量限制在华坚总产能的30%以内。
华坚集团是传统出口加工型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样本。东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日前公布调研数据称,近年来大约有1200多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三资”企业,今年上半年就有313家。
不仅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内地企业同样在捕捉转型升级机遇。
“2006年10月,出口2000万美元,内销2000万元,全年销售收入接近2亿元。而到了2010年10月,出口500万美元,内销2.5亿元,预计全年将实现销售5亿元。”
益阳益华水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盛佳林一口气说出了一串数据。这家全国规模最大的淡水鱼片加工出口企业,外贸下降,内销猛增,从“一条腿走路”到“双管齐下”。
盛佳林说:“人民币在逐步升值,单纯出口必然面临出口越多赚钱越少的局面,所以我们开始调整策略,逐步启动内销市场。”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