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长三角调查:产能过剩日趋严重 绍兴纺织业亟待创新升级

      绍兴县的纺织业具有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特征。近两年来,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深入,该地区纺织行业的高劳动密集型、低生产效能和较差的品牌知名度缺陷日益凸显,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差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

      那么,绍兴的纺织业如何创新升级?

      纺织业是名副其实的民生产业

      纺织业是民生产业,对于促进就业、拉动消费都有很大作用。纺织工业具有很长的产业链,其中棉纺、丝绸、毛纺等行业的原料与农业息息相关。纺织行业发展所需的原料关乎1亿农民的生计,纺织行业的2000万产业大军中,70%是农民工。1400万农民在纺织服装企业里打工,如果按照年收入1万元粗算,纺织服装业给农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就达到了1400亿元,提高了1000多万个农民家庭的生活水平。

      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浙江乃至中国的纺织业企业日子并不好过。中国纺织业的实际海外依存度为30%,意味着一旦纺织品出口受挫,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就业形势都会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纺织品全年出口每下降10%,全行业的销售收入将下降6.3%,就业岗位将相应减少61万个左右。而对美国的出口每下降10%,我国的纺织行业劳动力就业减少8.8万人。

      浙江省规模以下工业行业分布较广,涉及37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以传统行业为主。据浙江省统计局透露,这些传统行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中,其中纺织业所占份额最大。据悉,2005年浙江省的纺织业单位数、从业人员、工业总产值分别占该省规模以下工业的24.0%、14.9%和16.1%,分别比2004年下降3.0、1.6和2.1个百分点,在浙江省规模以下工业中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纺织是绍兴引以为豪的产业—作为中国纺织基地县和我国最大纺织县,绍兴的化纤、化纤布和印染布产能分别占全国8.2%、7.5%、30%,形成份额最高、设备最好、市场最大的3个全国之最,造就了连续9年进入全国十强县等县域经济奇迹。

      绍兴县纺织业是在80年代发展成长起来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绍兴的企业家抓住了历史性机遇,大批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短短几年时间,绍兴以化纤为主的纺织工业已初成气候,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绍兴年产化纤纺织品已经超过亿米。但到了1987年前后,绍兴纺织工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绍兴人意识到:流通跟不上生产,市场销售方式停留在“摆摊叫卖”的原始方式,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于是,1988年10月1日,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柯桥轻纺市场(中国轻纺城)应运而生,几经扩建,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品贸易集散中心。另一批专业市场,如纺织原料市场、服装市场、鞋革市场、皮件市场、小商品市场、服装辅料市场、装饰材料市场等也迅速在中国轻纺城内及周边地区崛起。全市65%以上的纺织产品通过这里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并集聚了巨大的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2009年,该县年产各类化纤、面料、印染布分别为243万吨、56亿米、156亿米,分别约占全国产量的10%、9%、30%,产业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问题的产生

      随着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绍兴县纺织业也出现了“力不从心”的一面。绍兴县纺织业中小企业居多,在全县6000多家纺织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90%以上。自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浙江省传统纺织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行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有成本优势触底,低效益问题日益突出。过分依赖出口,销售渠道单一。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弱,品牌优势不足。可见,浙江省纺织产业已形成规模庞大、空间集聚、市场网络发达的纺织产业集群,但由于多重瓶颈的制约,产业升级面临重重困难,行业盈利能力很难提升。

      “重商主义”是绍兴人从商的文化推动力,也是绍兴县多个产业集群产生的内在推动力。但是,随着商业文化日益浓厚,“急功近利”的心态也逐渐显现,

      只要眼前还有利润,就很难驱使他们改变现有的生产和经营模式。长期以来,绍兴县纺织业企业大多依靠代加工和低成本劳动力获取利润,集群内自主品牌非常少。

      低端产品、低端价格长期以来一直是绍兴县纺织业产品的无形“标签”。技术创新落后、高端产品生产成本高,以及对国际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的把握度低,也造成企业不愿意生产高端产品,宁愿长期采取以量制胜的同质化、粗放式发展。

      企业为了稳定销售人员和客户资源,或是为最大限度地获得客户资源,不得不以高佣金考核销售人员。与此相反,技术人才的考核就缺乏激励性。这种重销售轻技术的考核机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创新的产生。

      产业集群内部有着明显的技术扩散优势,这种优势有力地推动了绍兴县纺织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这种现状使得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投入高成本进行研发创新,也使已然投入研发成本并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企业苦不堪言。

[1] [2] 
  • 相关阅读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