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资本的智慧
资本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资本的后面代表的是人。资本,没有历史,没有国度,没有信仰,只有利益的冲动,拼命地复制着自身。而作为资本的驾驭者的人,则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国度,自己的信仰。
“资本”这一词汇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头”、“脑袋”的意思。先人告诉我们,只有运用头脑,我们才能发现资本,把握资本,创造资本,促进资本增值,享受资本之利,防杜资本之弊。
从自发的资本意识到自觉的资本意识
中国不少民营企业家,“草根”出身,学历不高,没有在大学里受过系统的本科训练,对资本完全不懂。不但不懂,还很抵触,一听资本就头疼。但是,情势所逼,最后也不得不上市。
据观察,对于曾经在大学受到过本科训练的企业家来说,他们的资本意识容易培养,因为他们的资本意识在四年的大学堂里就已经开始培养和萌动;但对于那些农民出身、工人出身,最后靠打拼起来的企业家来说,他们的资本意识的培养相对困难,尤其是那些年纪较大的企业家。“或许企业与资本的接触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完成的使命,而是下一代人的使命”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达。
笔者曾接触过一个已经步入上市轨道的企业,当地政府的领导告诉我,为了这家企业的上市,他们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甚至掏钱派企业家到大城市上资本运作与上市方面的培训班,开阔他们的视野,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培养出了老板的资本意识。
企业上市本来应该是企业自愿、自发的行为,但“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的话)。当企业老板受视野的局限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的时候,当地政府为了开阔企业老板的视野而采取引导和服务也是必要的。“金融决定速度”,在这个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掌握一定的资本市场知识,具有一定的资本意识,已成为企业家的一项必备的基本素质,否则就很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
对“资本”的抵触不但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国外不少学者发现,“新的所有权的派生形式(譬如抵押背书债券),可能有助于形成附加的资本,但他们也会使人们对经济生活的理解过程,变得更加艰难,而且,人们总是更喜欢接受那些在前苏联和拉丁美洲的壁画上经常出现的、流着汗水在田间耕种,或者操作机器的可敬的劳动者的形象,而不是在计算机的虚拟世界里,整日处理着所有权凭证、股份和债券的资本家。”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处理着所有权凭证、股份和债券的“资本家”控制着国家乃至国际经济,流着汗水在田间耕种的农民和操作机器的可敬的工人被日益边缘化、贫困化,财富越来越向“资本家”集中。
因此,对于资本的态度,恰当的做法应该是由接触到认识,由认识到熟悉,由熟悉到接受,由接受到娴熟,把它变成我们的工具,被我们的智慧所掌控。当然,任何工具都具有两面性,掌握不好有时也会伤害我们,就像武器会成为杀害人类的工具一样,资本有时也会。在此,关键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去排斥。
企业家的资本意识必须从被动或自发升华到自觉,唯有如此,企业家才算成熟。
从资产经营到资本经营
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看,企业家从资产经营发展到资本经营是必然的。这是因为,资产经营是与工业经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经营是与金融经济、虚拟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营方式,而在现阶段,工业经济已经发展到金融经济阶段,实体经济已经发展到虚拟经济阶段。
在工业经济、实体经济阶段,要求的是资产经营,不要求资本经营,企业家确保了企业再生产过程的继续进行,也就确保了资本的增值。但在金融经济、虚拟经济阶段,既有的企业经营观念和行为方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资产经营如果不进化到资本经营,是没有前途的。
对此,许多企业家都深有体悟。郭广昌说:“如果要汇聚成长的力量,就一定要汇聚资本的力量。”何享健说:“很多本土企业家接受不了‘玩钱’,觉得还是做事来赚钱比较踏实,用钱来玩钱风险太大了。这样的观念需要改变了。如果在这一轮资本市场上企业没有眼光没有进入,等这一轮过去你可能就要比别人低一个档次。”马云说:“商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将自己的公司上市。”
但资本经营不能脱离资产经营、实业经营。郭广昌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以产业为本,而资本是助推力。”“很多人看出我们很懂得财技,很懂资本市场,其实资本市场如果离开了复星含辛茹苦培养这些产业,含辛茹苦地去创造利润,含辛茹苦地一步步提升我们的管理,资本市场会认可我们吗?不可能的。”汪力成说:“我们把资本看成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