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工程
11月18日,“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广西柳城举办。
赛后,山东代表队小伙子的表现引起了所有参赛选手的关注。
用山东领队张利的话说,她带来的小伙子不仅长得帅,而且保全工的活干得漂亮。
以最终获得第一名的许祚为例,小伙子年仅23岁,长得高大白净。在比赛中,不仅活儿干得麻利,而且扣分点少,那些严格的质量裁判都很难挑出他的毛病。
“你们那里工人的工资是不是比别的地方高?”面对山东代表队的年轻小伙子多的情况,浙江代表队的领队王伟表示羡慕。
“没有,但是山东的工厂比较注重给技术人员创造好机会。”张利回答。
这句话道出的是一个现象:留住人才,需要给人才创造机会,即留住人才的心。
消除顾虑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负责人都注意到了发展机会的问题。有的工厂不愿意把自己的优秀队员送过来参赛,有很多方面的考虑。一是怕优秀工人被其他工厂高薪挖走;二是能够参加技能大赛的都是工厂里的生产主力,怕带工人过来参赛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我们那里有一个企业里的保全工,技术非常棒,但是走不开,不能来参加比赛。你知道,现在是生产旺季,这些保全工都是生产的主力。”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领队告诉记者。
“真正有远见和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应该很在意企业工人的技术水平,而不是只想眼前的利益。显然,工人的技术比赛能够直接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因为再好的工艺流程设置,再强大的技术革新行动,最终都要落实到技术工人的实际操作上。”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弋辉告诉记者。
为了消除企业的顾虑,主办方在组织宣传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据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钱有清介绍,早在2008年年底的中国丝绸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议上,制定缫丝保全工操作规程与技术标准就被列入了协会2009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次会议之后,中国丝绸协会秘书处立即着手与行业中的相关骨干企业和大学沟通,组织编写了《自动缫丝机保全保养工培训教材》。这本教材的编写,既是对缫丝保全保养先进技术标准和操作方法的全面总结,也为全国自动缫丝保全工操作大赛的举办奠定了技术基础。
今年7月12日~7月15日在北京举办了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培训班,各省举办了省级比赛。最后,共有来自全国的37位优秀选手参加了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
“组织规范、严密,让我们打消了顾虑。特别是省级的选拔赛,工人们在选拔赛中表现出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这个比赛不仅能够提高技术工人的操作水平,还能够增强技术工人的企业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山东日照海通丝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即将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的前三名选手中,该公司的员工占到了两个。
发展空间
“民工荒”已经不是新鲜词汇。
过去,“民工荒”仅仅是发生在春节前后,现在“民工荒”已经没有了时期限制。“招不到人”或者“留不住人”已经成为一些东部丝绸企业的常态。
“现在的工人都是80后,不能吃苦。缫丝保全工这活儿又苦又累,加上缫丝工厂利润不算高,很难给出高工资,所以大部分人宁愿去饭馆端盘子,也不愿意干这活。”一位东部企业的负责人谈到缫丝保全工的人员流失,就感到非常痛心。
记者采访了参赛的选手,当问到什么样的企业能够留住他们时,他们的答案很明了。“我们很看重发展空间。纯粹养家糊口,干什么都行。干缫丝保全工,这是一门手艺,学会手艺永远是好事。企业又愿意给这样的参赛机会,还能获得高级技工的资格。”获得第二名的安徽源牌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张尚林告诉记者。
据了解,获得本次比赛前三名的选手,将报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颁发奖章、奖牌和荣誉证书,并由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按规定晋升技师资格(已具有技师资格的晋升为高级技师)。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人事部人事处处长孙晓音介绍,在决赛中获得前六名的选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他们“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的称号,并颁发奖杯和荣誉证书。
不仅如此,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还为获得第一名的选手争取到了更大的荣誉,那就是由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按程序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如果能够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那将改变参赛人员的一生。这个奖全国才有几个?纺织行业一年都不一定能够申报一个。你从数量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奖项!”陕西省代表队领队刘洋告诉记者。
荣誉是一项“留心”工程。技术人才从中看到了自己广阔的发展空间。
“能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后,发展空间是我们这些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有了发展空间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谁会选择离开行业呢?”在记者与这些“蓝领”——技术人才聊天时,“发展空间”是他们比较常提的词儿。
看来,留住技术工人的心,不仅需要高薪,更加需要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时候,企业拓宽工人的发展空间就是那么容易——参加一个组织严密、设置合理的技术大赛。
“‘中江纺机杯’2010年全国纺织设备保全工职业技能竞赛’是一个多赢的活动。对于行业来说,推动了丝绸行业的进步;对于赞助方来说,提高了他们的知名度。对于参赛选手来说,他们获得了荣誉。对于企业来说,交流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总之,这是一个多赢的选择。”弋辉说。来源:中国纺织报作者:胡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