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出口欧盟之路荆棘不断
中国出口商品的物美价廉在全世界一直有目共睹。然而对于中国皮鞋制造商而言,他们的出口欧盟之路却一直荆棘不断。2003年冬季,20多家中国厂商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人纵火焚烧;次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城市埃尔切发生了规模更大的“烧鞋事件”。2005年7月,欧盟正式对我国出口皮鞋实施反倾销立案调查。中国鞋类的噩梦时分由此真正来临。
2006年10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皮鞋征收为期两年、税率为16.5%的反倾销税,2009年12月,又再次决定对中国皮鞋延长反倾销税15个月,税率维持16.5%不变,并于今年1月起开始执行。
据了解,2006年中国鞋类制品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52%,而欧盟一直是中国鞋类特别是皮鞋最大的外销市场。据中国轻工工艺进出口商会统计,去年中国输欧鞋类产品总销售额达到17.8亿欧元,而高峰时期这一数额更超过20亿欧元。欧盟实施反倾销税措施以来,中国鞋企受到了十分明显的影响,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制鞋分会统计数据显示,与2006年相比,去年中国输欧皮面鞋产量降低20%,约合4000万双,相当于减少约2万个就业岗位,整体出口额也下降了约15%。以浙江奥康这家中国最大和最具竞争力的民营制鞋企业为例,出口增速迅速从30%下降到10%。为此,一些鞋企想西进俄罗斯、南下东南亚、拓展拉美等应对策略,但受制于居民收入和消费偏好等因素,这些地区往往更接受皮革鞋类,皮鞋的市场空间却较为有限,欧盟皮鞋市场愈发显得重要;也有一些鞋企试图采取绕过采购商直接经营、提升产品品牌附加值等经营策略,但效果依然不甚明显。针对反倾销税这一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一批勇敢的中国鞋企开始选择拿起法律武器进行抗争,奥康就是其中最显眼也是最积极的一家企业。
金融危机引发贸易保护主义
上海社科院亚太问题专家王泠一认为,欧美国家屡屡提出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案调查的原因,无非是希望保护本国市场,同时也保护本国国民的就业率。而基于我国目前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这样的摩擦,事实上是很难避免的。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制造业,大部分与欧洲正在衰落的产业重合。”王泠一说,直到现在,欧洲仍未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其本地制造业的信心严重不足,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就顺理成章了。期望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和各进口国之间,能构建起一个高效的行业对行业、协会对协会的协商机制。
王泠一认为,不论是陶瓷、制鞋还是钢管产业,不仅集劳动密集和资源消耗于一身,同时又是低利润、低回报的低端产品。从这一角度来说,我国的出口产业也需要自我反省。
“除了据理力争、保护自身权益外,我们也应该想一想自己身上的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尹伯成表示,欧盟也好,美洲国家也好,敢于屡屡拿中国出口的产品“开刀”,反映了我们自己也有“软档”,而这“软档”,就是产品自身的可替代性。无可否认,尽管“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公认的,但去除了低廉的价格这个决定性因素,我国出口的产品,从科技含量和创意上,都不具有优势。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