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从恢复中加速起跑
于11月底在上海召开的2010中国服装高新技术成果交流推广大会暨中国服装协会男装、女装、童装、服饰、内衣专业委员联合年会上,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作了五大专业委员会的年度工作报告。尽管距离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年关还有一段时日,但这份凝练的报告中,人们日常零散的发现和感知,被一一串成了脉络鲜明的观点,让人不禁感到:在进步提升与各种新旧制约因素的交织并存中,2010年的中国服装行业正处在金融危机后的行业恢复期和格局转型的起跑期。
“暖”字当头照
从行业数据方面看,前三季度的各项行业指标在2009年较低基数的基础上均有大幅回升,生产、投资、内销、出口、企业效益等几个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回暖态势。暖字当头,让不少服装企业得以迅速发展。
2010年1~9月份,我国服装生产大幅反弹,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同比提高了18.24%,全社会产量增幅预计在10%左右。国内外市场的回升和新货补库需求的明显增长,刺激了生产的上涨。
出口方面,据海关统计2010年1~9月份,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934.88亿美元和219.56亿件,同比分别为19.03%和14.22%,出口数量基本恢复到2009年以前水平,而出口金额增长较为明显。
订单的充裕让本土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投资热情也逐步升高。据数据分析,2010年1~8月,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4.48%,比2009年同期提高9.06个百分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分别达到49.79%和52.37%。
在内销市场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限额以上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4000亿元,同比增长24.0%,增幅较2009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中华商业信息中心统计的大型零售商业服装类消费数据显示,1~8月份,销售金额和销售数量分别累计增长了23.05%和10.30%。
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企业平均利润同比分别提高了16.04%和24.17%,人均利润、人均产值和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提高了28.3%、19.41%和19.91%,企业人工效率、效益均有大幅提升。同时,行业平均毛利率、利润率分别达到14.49%和4.65%,恢复到历史较高位。服装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9.62和23.6个百分点。
从这些数据来看,行业实现了持续良性的发展,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人工、成本 大山难挪
“开工不足、成本上扬、市场波动、价格上升等情况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据中国服装协会调查,2010年服装行业由于缺工,沿海地区整体开工率仅达到70%;很多大企业也由于用工缺口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将开工率下调至80%,同时加大外协加工比重;开工率50%左右的中小企业比比皆是。由于“外协”加工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企业无法适应快、小、精的订单,一些信誉不佳的企业中也出现了“坐地涨价”等不诚信现象。
2010年,成本上涨已成为所有行业均面临的问题,更成为本土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棉花价格非理性上涨带动了几乎全部服装原材料快速提价;工资福利成本攀升加上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下降大大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商业地租涨价、运输价格上调提高了商业成本;水电气等资源价格上涨且能源供给紧张为高筑的制造成本雪上加霜;几番调整的财政政策上调了行业信贷成本等等。成本的刚性上涨和资源进一步紧缺正在调整着行业的供给能力和结构。
同时,国际环境虽比2009年有所转变,但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消除,国际市场实质性回暖尚不明朗,发达经济体经济和市场需求均保持低速增长,汇率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都是行业必须面对的难题。在出口面临考验的同时,国际品牌却在加速登陆中国市场,并已向二三线市场延伸。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