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鞋业面临质量危机 鞋企盼第三方认证
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国的鞋业在全球已经占据了无可匹敌的地位,更成就了东莞世界鞋都的名声。然而在中国制造还未完成向中国智造根本转变之前,中国鞋业的质量一直为世人所诟病,欧美等国对此采取了一系列非关税贸易壁垒,给中国鞋业造成不小的麻烦。与此同时,第三方认证与检测日益受到业界人士的重视。
非关税贸易壁垒剧增
近几年,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频频发生。以温州鞋出口的最大市场欧洲为例,温州鞋商在获得销售佳绩的同时也遭遇了各式各样的贸易管制。从1995年到1997年,欧盟对我国皮鞋进行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4.5亿美元。1998年2月,欧委会裁定我国皮鞋对欧盟出口价格不得低于5.7欧元/双,而此前我国销往欧盟的皮鞋的均价为5.47欧元/双,上调幅度达4.2%。从2006年10月7日起,欧盟正式对中国皮鞋及童鞋征收为期两年的16.5%反倾销税。与此同时,欧盟也即将实施《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办法》和“蓝染料禁令”、“偶氮染料禁令”等,对制鞋材料中的偶氮染料、甲醛、镍等都提高了检测标准。显然,贸易壁垒已成为当前鞋企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从国际贸易实践看,非关税壁垒措施隐蔽,形式合法。如非关税壁垒中的技术性壁垒不仅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等分歧,提出的各种技术标准也极为复杂,且不少标准依托于国家法律法规,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不高,根本难以应付。如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环境保护局联邦贸易委员会等各处都颁布有法规,包括《联邦危险品法》、《控制放射性的健康与安全法》等。
随着欧盟REACH法规的实施和更新,中国鞋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中涉及的具有风险性的化学品量大、面广、种类繁多,加上出口欧盟的鞋企对国外标准、法规等重视不够、研究不足,使得出口企业在面对技术性措施时更加被动,不少企业对于REACH法规的认知仍存在一些误区,使得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相关国外通报和退货时有发生。据美国和欧盟官方数据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口鞋类产品被欧美通报召回共计31批,与去年同期相比激增四成,其中化学危险是鞋类产品被通报召回的最主要原因,占所有通报召回比例的82.48%。而其中大多数为富马酸二甲酯(DMFu)超标,占了因化学危险而通报召回的较高比例。
国内鞋业面临质量危机
近期,上海工商部门对上海市部分商场、超市、批发市场销售的儿童皮鞋进行了质量监测。经检测,有24个批次商品不合格,广东宝派少儿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BO109023的“BOBDOG巴布豆”童鞋游离或可部分水解的甲醛含量不合格。
据介绍,甲醛危害人体健康,侵害人的神经系统。如果长时间穿着甲醛超标的鞋,随着鞋和人体皮肤的摩擦,游离甲醛渗透或挥发出来,可能引发上呼吸道、消化系统等慢性疾病。而此次检测中,“BOBDOG巴布豆”童鞋游离甲醛含量实测值远远超过国家标准。
11月2日,温州市工商局公布第三季度全市流通领域内皮鞋产品专项质量抽检结果,95批次抽检样品中,35批次的样品不合格,约占37%。其中,内在质量不合格的有11批次,标志不合格的有24批次。在不合格名单中,出现了不少世界名牌的身影。
此次抽查样品主要来自商业街及个别百货公司,由国家鞋类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温州)承担检验工作工商人员介绍,经检验发现,部分品牌的鞋子没有标注现行中国鞋号,不合格的品牌有GUESS、3A、梵熙等;在“勾心抗弯钢度、勾心硬度”一项,MARIN、品味女神、弗雷德·皮匠等品牌的鞋子出现问题。据了解,鞋子的钢勾心安装在皮鞋外底与外中底之间的腰窝部位,起着“大梁”作用,支撑并保持着鞋的整体形状,而勾心的抗弯刚度则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指标,不合格的勾心会造成皮鞋整体变形,穿着不稳定,严重时甚至崴脚、摔倒。尤其在女高跟鞋上,隐藏的人身安全隐患更为突出。
工商人员分析,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是生产企业不重视产品标准及商场进货查验制度不完善,经销商缺乏法制观念,对产品没有进行最基本的把关,检验手段落后。
与此同时,国家对鞋类产品质量及安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不断地修改完善相关标准,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如广东近期施行鞋类产品抽检“连坐”规定,即一个商品有问题,需要下架召回的不仅仅只是同批次的商品,还包括与该商品同一款的所有批次商品;今年8月份,广东省工商抽检5市鞋类商品120种,不合格77个,仅纯标识不合格商品就有48个。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