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快速发展中的国内针织业配套

      “十五”期间,针织行业全面提速发展,成为纺织行业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十一五”期间,针织行业产业集群快速稳步发展,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品全面覆盖服装、服饰及产业用品等领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启动纺织产业集群地区试点工作以来,针织工业取得长足进展。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有所加强,与此同时,江西、河南、湖北等中部地区独具特色,产业链配套的针织产业集群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重点解决三大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针织产业具有规模和集聚优势,产业链配套比较完整,上下游企业之间能保持资源、信息以及技术上的交流和共享,有效地发挥了企业集群化的优势。但是,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尤其表现在:

      一、产品附加值总体较低。众多小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设计人员,产品多集中在粗加式的中低档及大路货,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企业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开发的现象,设备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集群与市场衔接有待加强。一些集群内企业积极开拓市场的主动性不够,处于被动接受客户订货的状态,导致相应的市场资源配置不太合理。有些集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没能形成与之共同发展的专业化市场,多数集群缺乏知名品牌。此外,多数集群内优势企业的带头作用偏弱,直接影响了针织行业的提升与发展,与行业快速发展形成较大反差。

      三、地方政府的扶持、引导尚待科学化。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引导工作力度很大,十分重视此项工作。但是有个别地方对长远的发展趋势缺乏科学有效的论证和长远规划。项目上马前缺乏充分论证、科学规划。比如在加强创新和环保的工作中,个别地方政府出于保护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对知识产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落实不到位。过于专注财政收入和GDP增长,对环境、创新、可持续发展问题主抓力度不足。

      下一步,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织行业将紧紧围绕我国纺织“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增强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发挥现有优势,提升终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掌控力,以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基于此,集群地行业协会要加强信息服务,及时提供其他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市场需求、产品流行趋势及节能降耗等方面的信息,组织集群内企业的交流活动,全面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另外,当地政府也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强要素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生产能力有所提高

      浙江象山县是针织服装行业的主要集群,2009年拥有针织企业1000余家。面料织造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染整生产能力达12万吨,制衣生产能力达7亿件。

      江苏江阴市的祝塘镇则形成了一个从纺纱、织造、印染到成衣的产业链。前有几十万纱锭、12台进口气流纺的产纱能力,中有2000多台套的针织设备,后有品类齐全的针织服装,可年产各类针织服装1亿多件。而靠近“中国常熟服装城”的辛庄镇因地制宜,发展以针织服装业为主的“庭院经济”,出现了“村村毛绒绕,户户横机响”的景象;广东佛山的张槎镇针织行业大圆机总数超过10000多台,设备先进,在针织企业总数不增加的前提下,经济总量每年都以较快速度增长。

      针织工业中另一个重要门类就是经编。江苏的常熟、浙江的海宁、浙江绍兴、福建长乐、福建晋江、广东潮阳及珠三角,都是经编产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于这些产业集群地区的经编设备材质好,加工精度高,可以向多种规格、高机号、宽幅延伸。因此形成了机型优势互补,向专用型、专业化发展的趋势,电子技术和设备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加上较强的研发和设计水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经编产品,产业规模、产品档次都得到不断提高。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